离婚起诉抢抚养权怎么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收入状况:证明自己经济收入状况良好,与对方有差异; 2、工作环境:看谁的工作环境更好,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3、居住条件更好:提交有关居住情况的证据,比如离学校较近,小区配套成熟,对孩子入学、生活最为有利,那么得到孩子抚养权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4、双方的工作性质:看谁的工作性质更有利于孩子成长; 5、性格修养:一方的性格修养、思想品质,就在争取孩子抚养权方面尤为重要,因为直接抚养方的性格修养、思想品质,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6、文化程度:受过高等教育更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7、其它家庭成员状况:比如双方父母基本条件。很多时候,真正带孩子的往往不是夫妻任何一方,特别是对于学龄前儿童,通常是一方的父母带。因此,孩子以往的生活环境,以及长期带孩子的父母的意见及身体情况,往往也是影响孩子抚养权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抚养权在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告没有住所地的,到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诉;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向其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起诉离婚孩子抚养权问题,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出发,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尊重其真实意愿。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保护的权利。
-
起诉离婚抚养权怎么判
起诉离婚的,如果孩子还处于哺乳期的,抚养权一般判给母亲;如果母亲患有严重疾病或者存在其他不宜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情形的,可以判给夫妻;如果孩子已经过了哺乳期,看孩子跟随哪一方生活更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抚养权就判给谁。
2021.04.18 160 -
起诉离婚怎么判抚养权
起诉离婚的抚养权判决如下: 1、子女不满两周岁的,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2、已满两周岁的,先由父母协议决定,协议不成的,由法院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3、已满八周岁的,尊重其真实意愿; 4、父母双方可协议轮流抚养子女,这个会
2022.04.14 200 -
起诉离婚抚养权怎么处理
起诉离婚抚养权先由父母双方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根据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进行判决。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
2021.01.07 105
-
起诉离婚抢孩子抚养权怎么做
1、收入状况:证明自己经济收入状况良好,与对方有差异; 2、工作环境:看谁的工作环境更好,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3、居住条件更好:提交有关居住情况的证据,比如离学校较近,小区配套成熟,对孩子入学
2022-05-13 15,340 -
起诉离婚抢孩子抚养权如何做
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规定:“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对此,《
2021-01-31 15,340 -
起诉离婚抢孩子抚养权如何做
1、收入状况:证明自己经济收入状况良好,与对方有差异; 2、工作环境:看谁的工作环境更好,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3、居住条件更好:提交有关居住情况的证据,比如离学校较近,小区配套成熟,对孩子入学
2021-02-20 15,340 -
起诉离婚争取抚养权要怎么做
搜集又有利于孩子成长到证据,积极争取。 法律依据参考如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 1.2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2022-03-30 15,340
-
01:26
起诉离婚抚养费怎么算
夫妻其中一方通过起诉离婚的方式与另一方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向子女支付一定的抚养费。一般来说,子女抚养费具体数额的计算方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以下因素影响较大:1、子女的实际生活所需;2、父母的负担能力;3
1,021 2021.04.25 -
00:59
被起诉离婚怎么争取孩子抚养权
想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最重要的就是证明自己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至少要比对方更加具有优势。首先如果孩子的年龄在两周岁以下,对于女方来说争取到孩子的抚养权几率是很大的。这种情况下女方一定要抓住孩子的年龄优势。其次如果孩子已经满了8周岁,那么可
1,125 2022.04.17 -
01:08
抚养费离婚起诉书怎么写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起诉状中应当列明下列事项:1、原告和被告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原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住址以及联系电话、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等信
1,42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