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是如何的?你们知道具体的过程是如何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下列纠纷,属于《劳动法》第二条规定的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1、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 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已形成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3、劳动者退休后,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以当事人申请仲裁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为由作出不予受理的书面裁决、决定或者通知,当事人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分别情况予以处理: 1、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应当受理; 2、虽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但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其他案件,应当依法受理。
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如下:劳动者何时入职,何时离职,由用人单位举证;劳动者是否在上班,由用人单位举证;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谁主张谁举证;主张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变更、解除、终止的一方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是否发放工资及发放金额,由用人单位举证;其他。
-
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是如何规定的
劳动争议受理范围: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
2020.07.09 218 -
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是如何的
劳动争议案件的举证责任分配如下: 1、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谁主张谁举证; 2、主张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变更、解除、终止的一方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变动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 3、何时入职,何时离职,由用人单位举证; 4、劳动者是否在上班,由用人单位举证
2020.08.22 138 -
劳动争议案件诉讼主体的确定是如何的
劳动争议案件诉讼主体的确定是原告是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可能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被告是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未向法院提起诉讼,因劳动争议另一方起诉,而由人民法院通知应诉的劳动者或用人单位。
2020.11.29 91
-
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是怎样的?你们知道具体的过程是怎样的?
1、法院审理劳动纠纷案件必须先经过仲裁程序,这叫一裁二审。 2、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院程序:带着仲裁裁决书到基层法院立案科填写立案申请书和起诉书
2022-07-13 15,340 -
法院如何异地受理案件?你们知道吗?
与正常的当地冻结没有什么区别,该怎么办还是怎么办。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
2022-07-30 15,340 -
法院判决如何撤销?你们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如何的?
案件的审理,实行二审终审制。 当事人不服法院判决的,可以在法定上诉期内依法向上级法院上诉,法院判决如何撤销要求撤销判决,重新进行审理。 如果已经是二审,对二审不服的,则只能申诉,要求重新审理。 如果在
2022-07-28 15,340 -
法院调解担保人利息是如何的?你们的具体的建议是如何的?
民事责任: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连带责任:连带
2022-07-31 15,340
-
01:01
合同建立的具体原则是如何的
订立合同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平等原则。订立合同的平等原则,指的是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二、合同自由原则。自由原则也叫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自由
932 2022.05.11 -
01:16
法院起诉离婚程序是如何的
法院起诉离婚程序如下: 1、到人民法院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一般是到立案大厅,由立案大厅进行审查,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给予立案; 2、准备离婚材料。离婚材料包括请求判定离婚的起诉书;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 3、经立案大厅审查符合立案条件
548 2022.10.08 -
01:05
劳动争议管辖法院的规定
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劳动争议实行仲裁前置程序,应当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受案范围是中国境内的企业和职工
2,33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