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终止中止期限最长不能超过多少日?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四十一条行政复议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影响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行政复议中止: (一)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其近亲属尚未确定是否参加行政复议的; (二)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丧失参加行政复议的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参加行政复议的; (三)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四)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下落不明或者被宣告失踪的; (五)申请人、被申请人因不可抗力,不能参加行政复议的; (六)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七)案件审理需要以其他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其他案件尚未审结的; (八)其他需要中止行政复议的情形。 行政复议中止的原因消除后,应当及时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 行政复议机构中止、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应当告知有关当事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中止行政复议后,作出复议决定的期限应暂停计算;等到中止的原因消除后,再由行政复议机关及时恢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并继续计算复议机关应当作出复议决定的期限。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的起算时间,可分为两种情况: (1)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复议权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期限的,申请行政复议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行政复议权或者申请行政复议期限之日起计算。 (2)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制作或者未送达法律文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只要能够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受理。申请行政复议期限从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之日起计算。
-
行政复议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多少天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但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 申请人提起行政复议的起算时间,可分为两种情况: (1)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
2020.10.26 147 -
-
行政复议终止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行政复议终止的期限是六十日。如果行政复议因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而行政复议机构准予撤回;或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等法定的事项而中止的,满六十日中止的原因仍未消除的,行政复议终止。
2020.06.25 221
-
长期行政复议中止最长不能超过多少日?
行政复议的中止期限最长不能超过多少日没有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行政复议期间有该条例第四十一条情形之一,影响行政复议案件审理的,行政复议中止。对因该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
2022-07-03 15,340 -
行政复议延长期最多不超过多少日
1、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如果情况复杂的,可以延长复议期限,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超过三十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第三十一条?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
2022-06-12 15,340 -
行政复议终止的期限是多少
终止行政复议的期限一般为六十日。如果因申请人要求撤回行政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构准予撤回;或作为申请人的自然人死亡等法定的事项而中止,且满六十日中止的原因仍未消除的,行政复议终止。
2022-07-05 15,340 -
行政复议延长期限最高是不超过多少天?
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延长期限最高不能超过60日得除外。 因不可
2022-07-03 15,340
-
01:17
行政复议的期限有多长行政复议的期限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其次是行政机关受理复议后作出复议决定的期限。 关于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我国行政复议法明文规定,公民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造成侵犯时,可自其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
368 2022.12.11 -
01:20
合同一年的起始终止日期合同一年的起始终止日期由合同当事人自己约定,通常情况下,是合同签订的当天起到次年签订当天的前一天。双方也可以约定,签订当天生效后的另外一个履行起始时间到次年起始当天的前一天。 合同起始终止日期的定义有两种,即合同有效期和合同履行期。合同的有
5,315 2022.04.15 -
00:53
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得超过延期缴纳税款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纳税人因有特殊困难,不能按期缴纳税款的,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批准,可以延期缴纳税款,但是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一般情况下,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
6,39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