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北区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办法的附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征用土地应依法支付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 2、征用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按照《重庆市土地管理规定》第三十九条的规定执行。 3、地上建筑物补偿以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农村房屋所有权证登记的合法面积为准计算,构筑物按实计算。青苗补偿按征地时实际种植面积计算。 4、未经批准占用耕地成片栽种的一般树木,按粮食类青苗补偿标准计算补偿费。 5、下列地上建(构)筑物、青苗不予补偿。 6、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属于住房安置对象的,其拆迁房屋参照农房造价给予适当补偿。 7、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住房在征地拆迁范围以外的,不拆迁、不补偿、不安置。但应根据集体土地使用权属证书确定的宅基地面积,按所在地耕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至2倍,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支付征地农转非人员占用宅基地综合补偿费。 8、被征地单位(不含被征地的村民住户)的水、电设施按实际安装费用补偿。水利工程补偿,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9、征地拆迁具有土地使用权属证书和其他合法权证的企业建(构)筑物,按重置价格计算补偿费后,原建(构)筑物归国家所有,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处置。
本市行政区域内征收农用地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按照区片综合地价标准执行;征收农用地以外其他土地的,其补偿标准按照同一区片的区片综合地价执行。土地补偿费由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征地实施机构支付给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由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344号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进行分配。
-
重庆江北区征地补偿安置标准
搬迁费标准如下,住宅:1000元/户每次;非住宅:商业、办公、业务用房30元/平方米每次,生产用房40元/平方米每次。提前签约奖励费:住宅40元/户每日,非住宅20元/平方米每日。
2020.10.07 234 -
渝北区征地补偿文件
渝北区土地补偿费不分地类、不分地区,按批准征收土地总面积计算,标准为每亩18000元。征地农转非人员房屋未被拆迁且未进行住房安置的,由征地事务机构按照每人1080元的标准向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次性支付占用宅基地综合补偿费。
2020.03.26 643 -
重庆市渝北区沙坪坝区征地赔偿标准
土地征收补偿标准由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附着物补偿费和青苗补偿费构成。 1、土地补偿费 用地单位依法对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其土地被征用造成经济损失而支付的一种经济补偿。 2、青苗补偿费 用地单位对被征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毁损,向
2020.04.23 232
-
重庆市渝北区征地补偿安置实施办法是什么
一、土地补偿计算公式 1.土地补偿费=被征地亩数×年产值×补偿倍数 2.安置补助费=需要安置的人数×年产值×补偿倍数需要安置的人数=被征地数÷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数 二、青苗补偿费计算公式 青苗补偿费是
2022-07-11 15,340 -
重庆市江北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
重庆市江北区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实施细则,这个文件有非常具体的赔偿标准,也可以找本律师索取
2022-01-18 15,340 -
重庆市江北区征地补偿安置的问题
1、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3、按规定支付的
2021-04-16 15,340 -
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
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重庆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1999年4月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3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被征地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征地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有关法律法
2022-02-03 15,340
-
01:07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作为与《社区矫正法》同步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司法体制改革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
3,758 2022.04.17 -
01:14
公房征收的补偿中是否可以获得安置房在司法实践中,公房征收的补偿中是能获得安置房的。因为根据我国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条规定了,征收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应当对被征收房屋所有权人给予公平的补偿。因此,作为公房的所有权人,是可以获得补偿的。不仅公房的所有权
1,456 2022.04.17 -
01:37
安全法是哪年哪月实施的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经历三次修正,分别为: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第一次对其作出修正;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
7,29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