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追讨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八十九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时起算,但是如果自其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经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迟迟不肯还款的,债权人最好在欠条上写的日期后的三年内,到人民法院进行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债务追讨诉讼时效的计算:履行期限明确的,诉讼时效自到期还款次日起计算3年。追偿诉讼时效自债权人主张权利,债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但是,债权人不主张债权的,诉讼时效不能计算。
-
追讨债务的诉讼时效是如何计算的
履行期限明确的,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到期的次日起计算3年。债务追讨诉讼时效的计算是,从权利人主张权利而义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之日起计算,但如果债权人未曾主张债权,就不能开始计算诉讼时效。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向债权人履行义务,债权人也
2021.04.23 108 -
如何计算债务追讨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规定,债务追讨的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债权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
2021.02.21 139 -
债务追讨诉讼时效
债务追讨的时效期间是三年。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的三年内,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诉维权。但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则自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的三年内,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法院起诉。
2021.02.05 209
-
如何确定债务追讨诉讼的诉讼时效
1、对于定期还款的民间借贷,诉讼时效为还款期限届满之日起2年,逾期则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的权利。 2、对于定期还款的民间借贷,债务人在约定期限届满后未履行债务而出具没有还款日期的欠款条,应当认定诉讼时
2023-06-10 15,340 -
如何约定追讨债务的诉讼时效
债务追讨诉讼时效超过了怎么办?可以参照下列内容: 1、可以继续到法院起诉。 超过诉讼时效之后,债权人可以继续起诉。诉讼时效届满,丧失的是胜诉权而不是起诉权,债权人仍然可以起诉。只要债务人不以超过诉讼时
2023-06-03 15,340 -
债务追讨的诉讼时效
债务追讨诉讼时效超过了可以催告债务人还款。超过诉讼时效意味着丧失了胜诉权。但是如果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出现中断事由,则重新计算诉讼时效,此时可以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2021年生效的《民法典》
2022-06-02 15,340 -
债务追讨的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债务追讨的诉讼时效的规定如下: 1、诉讼时效应注意一般诉讼时效(两年)和特殊诉讼时效的规定。 2、具体操作方法:对于债务关系明确,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诉讼时效尚未到期的讨债事宜,可先“礼”后“兵”;注
2022-04-12 15,340
-
01:11
债务追讨诉讼时效是怎么规定的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的规定,一般民事诉讼时效为三年。诉讼时效自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时起算,但是如果自其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已经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也就是说,如果债务人迟迟不肯还款的,债权人最好在欠条上写的日期后的三年内,到人民法院进行
1,446 2022.04.17 -
00:47
公司债务如何追讨
债务清算确认企业不仅应与买方对每次交易的种类、数额、数量等进行结算,还应当对每笔业务的交易总量进行结算,由双方签字盖章后归档存放;公司债务追回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有效的催收函;2、发送律师函;3、确定欠款追收方案;4、非诉讼方式追收;5、
543 2022.07.25 -
01:40
债务的诉讼时效
根据民法典的最新规定,与以往的民法通则不同,债务的诉讼时效,从原来的两年改为三年。根据民法典第188条的规定,在我国权利受到侵害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定诉讼时效是三年。三年的起算时间,按照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算,同
2,56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