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罪数额计算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法集资罪数额标准: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 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 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 数额在1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 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非法经营罪的数额认定标准为: 1、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5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1万元以上,应当予以追诉; 2、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50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予以追诉; 3、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至三十万元以上的;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等,为“情节特别严重”。
-
非法集资诈骗的数额怎么计算
集资诈骗的数额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案发前已归还的数额应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广告费、中介费、手续费、回扣,或者用于行贿、赠与等费用,不予扣除。行为人为实施集资诈骗活动而支付的利息,除本金未归还可予折抵本金以外,应当
2020.05.19 171 -
非法集资诈骗的数额怎么计算?
非法集资诈骗的数额应当这样计算: 1、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如果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 2、如果单位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数额在150万
2021.12.10 173
-
非法集资罪数额标准
非法集资罪数额标准: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 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 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
2022-11-12 15,340 -
非法集资罪的数额标准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百九十二条对非法集资犯罪的定义、量刑做了规定。“法释[2010]18号”文第三条第一款第(一)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再20万
2022-01-28 15,340 -
非法集资数额标准
单位进行集资诈骗,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金额较大;金额在15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金额巨大;金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认定为金额特别巨大。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欺诈手段非法集资,金额
2022-01-06 15,340 -
2022年非法集资罪数额标准
非法集资罪数额标准: 个人进行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较大”; 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巨大”; 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 单位进行集
2022-12-02 15,340
-
01:20
集资诈骗量刑数额标准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及公安部制定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的相关规定,犯罪人以非法占有为前提,运用诈骗手段进行非法集资,涉嫌以下情况之一,予以追诉:个人集资诈骗,金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集资诈骗,金额在50万元以上的。 如个人犯集资诈骗
1,782 2022.04.17 -
01:04
非法集资罪的量刑标准
非法集资罪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非法集资罪的量刑标准如下: 1、对于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金; 2、对于个人集资诈骗数额
936 2022.11.21 -
00:58
非法集资罪的认定标准
非法集资的认定标准: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认定标准是没有合法资格的组织吸收公众存款或者是有合法资格的组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集资诈骗罪的认定标准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诈骗的方式募集资金,也就是需要别人基于错误的认知处分了自己的财产。非法
3,38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