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有几千万不明财产罪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普通老百姓不适用此罪。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说明来源,不能说明来源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差额特别巨大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国家工作人员在境外的存款,应当依照国家规定申报。数额较大、隐瞒不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较轻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酌情给予行政处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普通老百姓不适用此罪。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普通人有几千万不明财产无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不能说明来源的,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此罪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普通人不能构成。
-
普通人是否会有几千万不明财产罪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普通老百姓不适用此罪。 国家工作人员,包括:在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 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
2020.02.03 203 -
普通人有不明财产罪吗
没有。普通人不能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2020.12.28 713 -
普通人是否有不明财产罪
普通人没有不明财产罪。普通人不能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巨
2022.09.27 882
-
普通人财产来源不明怎么办
普通人财产来源不明涉嫌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构成犯罪的,应当判处相应的刑罚。 具体量刑是: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2022-11-02 15,340 -
集体财产千万判几年
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
2022-10-22 15,340 -
2022年普通人财产来源不明怎么办
一、普通人财产来源不明涉嫌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构成犯罪的,应当判处相应的刑罚。 具体量刑是: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2022-11-20 15,340 -
普通人的财产来源不明该怎么办?
普通人财产来源不明涉嫌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构成犯罪的,应当判处相应的刑罚。 具体量刑是: 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
2022-05-23 15,340
-
01:03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几年
如果出现了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并且差额巨大的情况,可以责令该国家工作人员解释说明收入来源,如果他不能说明收入来源的,差额部分应该作为非法所得定罪处罚,构成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巨额财产来源
851 2022.04.15 -
01:03
普通话证几年内有效
普通话等级证书无有效期限制,终身有效,只要成绩在等级要求之上均可获得普通话等级证书,从低级三级乙等到最高级一级甲等,获得的普通话等级均无时效限制。普通话水平等级分为三级六等,即一、二、三级,每个级别再分出甲乙两个等次;一级甲等为最高,三级乙
1,723 2022.05.11 -
01:04
诈骗一千万从犯判几年
首先,根据最高法院关于诈骗罪的司法解释来,诈骗一千万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情形,根据刑法应当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其次,犯罪分子属于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到次要的作用或者辅助作用,根据刑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
1,87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