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怎么进行第三方调解和抗诉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当事人需要并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法律援助中心省医调委工作站提出援助申请。2、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根据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同级人民法院再审时,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第一百八十五条只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没有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对调解书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对调解书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当事人需要法律援助并符合条件的,可以向法律援助中心省医调委工作站提出援助申请。 2、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根据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同级人民法院再审时,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是指,医疗纠纷发生后,纠纷双方当事人在第三方的协调、帮助、促进下,进行谈判、商量,取得一致意见,消除争议,签署调解协议,建立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三方在医疗纠纷调解中不为独立的意思表示,在尊重双方当事人意思的前提下,以促成当事人形成一致意思表示为目的,组织调解、促进沟通、提出建议、见证协议。调解协议与协商协议一样具有合同效力,但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
行政诉讼中怎么进行调解
行政诉讼调解应当由人民法院组织,在行政诉讼的过程中,不是所有案件都能够调解。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只有行政赔偿、补偿以及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的案件才可以进行调解。
2020.09.15 140
-
该怎么进行第三方调解和抗诉
1、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
2022-08-28 15,340 -
如何进行第三方调解和抗诉?
1、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对调解协议履行或调解协议内容产生争议时,一方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在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2021-10-27 15,340 -
如何进行第三方调解和抗诉
1、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
2022-08-28 15,340 -
做第三方调解怎么避免抗诉
1、调解达成协议后,当事人之间就调解协议的履行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发生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调解达成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
2022-08-28 15,340
-
00:56
公诉转自诉案件为什么不能调解和反诉
公诉转自诉案件不能调解和反诉的原因如下:公诉转自诉案件其实是对公安机关,检察院行为的一种审查,是一种监督纠错机制。本质上仍是公诉案件,只不过赋予了被害人自诉的救济权利,因此是不允许调解的,除了民事赔偿部分。但是根据法律相关规定,可以进行和解
7,012 2022.05.11 -
01:16
和第三方签合同的好处是什么
正式员工和劳务派遣的员工的区别是,用人单位与正式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而劳务派遣员工的劳动关系在劳务派遣公司。行劳务派遣可以节省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和管理成本;用人单位可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随时要求派遣机构增减派员,有利于用人单位用人的
3,37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