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险一金缴纳三个月辞职可以赔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按规定享受其他各项失业保险待遇:(1)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2)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3)已依法定程序办理失业登记的;(4)有求职要求,愿意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2、劳动者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具体包括下列情形:(1)终止劳动合同的;(2)被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3)因用人单位不按规定提供劳动条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4)因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等手段强迫劳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5)因用人单位克扣、拖欠工资,或者不按规定支付延长工作时间劳动报酬,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6)因用人单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或者集体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工资,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7)因用人单位扣押身份、资质、资历等证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8)因用人单位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9)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违法,按照劳动法规定,入职就要交社保的,不管是不是试用期。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
入职三个月才缴纳五险一怎么办
入职当月或下月起开始缴交五险一金。注意先签劳动合同,之后要把属于自己的那份拿到手。之后,再按以下建议维权: 1、如果公司不给缴交五险一金,可以跟主管或人力资源部要求补缴; 2、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反映; 3、向当地社保局、医保中心、住房公积金
2020.11.15 1,123 -
三个月后十三个月内就可以补缴五险一金吗?
按照劳动法规定,入职就要交社保的,不管是不是试用期。但现在不少小公司怕员工试用期做了几天就跑了,都是转正之后才交,省的今天新增明天减少。你看自己对这家公司其他方面是否满意,如果都还比较满意的,可以跟领导谈一谈,看是不是可以提前转正,或者转正
2020.02.29 180 -
辞职后,个人如何缴纳五险一金
一、养老保险有个人账户,身份证号就是帐号,辞职后可以有三种处理方式: 1、停止交费,形成缴费年限中断,个人账户积累停止,但只要时间不长对今后影响不大; 2、由个人全额缴纳,即不中断缴费把过去连同企业缴纳的部分一并自己缴纳; 3、如果到外地谋
2020.01.15 199
-
公司可以三个月一次性缴纳五险一金吗
劳务派遣工应当由派遣单位缴纳五险一金。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二条和《社会保险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参加社会保险,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劳务派遣工派遣单位是用人单位,应当由派遣单位缴纳,劳动者
2022-10-04 15,340 -
入职三个月后缴纳五险一金违法吗
违法,按照劳动法规定,入职就要交社保的,不管是不是试用期。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
2022-07-05 15,340 -
上班三个月但是不缴纳五险一金可以吗?
很高兴为你解答你的问题。你的情况可以通过劳动仲裁来为维权。公司无故辞退劳动者,劳动者可以要求公司双倍赔偿经济补偿金。不购买的社保单位需帮你补缴。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需自用工第二个月起支付双
2022-04-02 15,340 -
个人可以缴纳五险一金吗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而言,可以自己缴纳的险种只有养老保险、和,目前这两种保险普遍被纳入灵活就业人员的缴纳范围,而非灵活就业人员则无法参加生育保险、保险,因为这三种保险项目需要用人单位参与缴费,而灵活就人员
2022-08-29 15,340
-
01:25
五险一金缴纳比例
五险般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而一金则为住房公积金,一般用人单位与个人缴纳的比例为: 1、养老保险,用人单位交纳比例为21%,员工个人按8%进行交纳; 2、医疗保险的缴费比例为,用人单位9%,员工个人为2%+
31,669 2021.04.25 -
01:21
上海五险一金个人缴纳比例
上海五险一金个人缴纳比例如下:医疗保险:个人承担2%,单位承担8%;养老保险:个人为8%,单位承担20%;失业保险:个人为1%,单位承担2%;工伤保险:个人无,单位1%;生育保险:个人无,单位1%;公积金:个人3.5%,单位3.5%。根据相
7,653 2022.05.11 -
00:56
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吗
五险一金必须强制缴纳。五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的,一金是《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的。国家发展社会保险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
5,73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