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的最高刑罚具体是如何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 l.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5千元至1万元以上,进行非法活动的; 2.挪用公款数额在一万元至3万元以上,归个人进行营利活动的; 3.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数额在一万元至3万元以上,超过3个月未还的。 各省级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备案。“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既包括挪用者本人使用,也包括给他人使用。多次挪用公款不还的,挪用公款数额累计计算;多次挪用公款并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的公款,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数额认定。挪用公款给其他个人使用的案件,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对使用人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追究刑事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挪用公款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无期徒刑。第一量刑幅度是: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个量刑幅度则是,犯挪用公款罪,且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三个量刑幅度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最高刑罚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同时具有以下情节的犯罪分子不得适用缓刑: (1)犯罪行为使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 (2)没有退赃,无悔改表现的; (3)犯罪动机、手段等情节恶劣,或将赃款用于走私、赌博等非法活动的; (4)属于共同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或有数罪的; (5)曾因经济违法犯罪行为受过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的; (6)犯罪涉及的财物属于特定款物,情节严重的。
-
挪用公款具体是如何规定的
挪用公款具体的规定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是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0.07.21 117 -
挪用公款罪最高刑罚是什么
挪用公款罪的最高法定刑是无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数额在五百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数额巨大”。
2020.03.04 129 -
挪用公款具体的会计处罚
会计挪用公款的,可能构成挪用公款罪。对犯此罪的行为人,一般会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2020.03.01 164
-
挪用公款罪的最高刑该如何处罚
挪用公款15万元至20万元为数额巨大的数额起点,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2022-07-16 15,340 -
挪用公款的最高刑罚是什么
犯挪用公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挪用公款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
2022-07-10 15,340 -
挪用公款的客体是什么, 触犯挪用公款罪如何判刑, 如何处罚挪用公款
一、挪用公款的客体是什么本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公共财产的所有权,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侵犯了国家的财经管理制度。二、触犯挪用公款罪如何判刑1、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构成挪用公款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03-14 15,340 -
挪用公款罪具体是如何认定的
认定某一挪用公款行为,是否构成挪用公款罪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考察行为人是否属于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本法第93条所规定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范围。如果缺少上述三个条件之 一
2022-05-17 15,340
-
01:04
挪用公款如何处罚
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挪用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从重处罚。【挪用公款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
546 2022.06.22 -
00:52
挪用公款如何量刑
一般来说,挪用公款罪以行为人挪用5万元为“数额较大”的起点。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如果行为人进行了营利活动或者超过三个月未归还,法院可能判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刑期可以达到五年以上。在司法实践中,案发前归还本息全部或者部分的
943 2022.04.17 -
01:03
挪用公款罪如何处罚
根据《刑法》有关的规定,挪用公款罪的处罚标准为: 国家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捷,挪用国家单位的公款供个人使用,并进行非法活动的,或挪用公款金额较大、进行盈利活动的,或挪用公款金额较大、且超过3个月没有归还的,属于挪用公款罪,
2,70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