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实践中的逮捕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案件的性质。一般来说,案件性质严重,作案人的主观恶性大,其社会危险性也大,被处的刑罚也重,作案人也容易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串供、逃避侦查和审判,继续犯罪甚至自杀。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情况。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身情况是指他在犯罪前后的表现及其个人情况。如:多次犯罪还是偶然犯罪;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一贯表现;有无固定职业;犯罪时的年龄,犯罪后有无悔罪表现,等等。一般来说,累犯、惯犯或有前科的人,其社会危险性要大于偶然犯罪的人;故意犯罪的人,其社会危险性要大于过失犯罪的人;成年人的社会危险性要大于未成年,人;犯罪后毫无悔罪表现的人,其社会危险性要大于有悔罪表现的人。 (三)案件的其他情况。案件的其他情况包括:同案人是否被抓获;案件中重要的证据是否已收集在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知道举报人、证人的姓名和住址,等等。如果同案人未被抓获,有些重要证据尚未收集在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隐匿证据、伪造证据、毁灭证据的可能性就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知道举报人、证人的姓名和住址,其进行报复、继续犯罪的可能性就大。上述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三个条件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有同时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对其逮捕。在司法实践中,只有严格掌握逮捕条件,才能够防止错捕和滥捕的发生。本条第2款是关于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规定。对于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哺乳自己未满1周岁婴儿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其符合逮捕的上述三个要件,应当逮捕时,公安机关也可以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办法。这样规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便于犯罪嫌疑人治病或者胎儿、婴儿的健康发育、成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拘捕令和逮捕令区别
实际上是刑事拘留证和逮捕证问题。逮捕令与拘留证的最大区别是,逮捕令是由公安机关向检察院申请,由检察院批准,公安局长签发逮捕令;拘留证则是由公安机关自已签发,一般拘留的时间比逮捕的时间要短得多。刑事拘留最长是37天。对于一些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
2022.04.12 1,961 -
拘捕令和逮捕令的区别是什么
拘捕令和逮捕令的最大区别: 1、逮捕令是由公安机关向检察院申请,由检察院批准,公安局长签发逮捕令; 2、拘捕令则是由公安机关自已签发,一般拘留的时间比逮捕的时间要短得多。刑事拘留最长是37天。 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
2022.07.06 2,766
-
逮捕的实践标准:
公安机关决定取保犯罪嫌疑人,在提起公诉阶段需要变更强制措施,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机关负责,由公安机关执行。 在提起公诉阶段,案件已经到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有权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
2022-07-18 15,340 -
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人民法院审理婚姻案件时,经常出现夫妻共同债务认定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夫妻举债是否认定为共同债务,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借债时间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二十三条规定:债权人就一方
2022-10-29 15,340 -
逮捕需要逮捕令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60条规定:“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按照这一规定,实
2022-08-12 15,340 -
逮捕令和拘捕令的区别
在我国的法律术语当中,既不存在拘捕令也不存在逮捕令,所说的拘捕令和逮捕令其实是拘留证和逮捕证。拘留证和逮捕证二者的区别: (1)拘留证和逮捕证二者的实施机关不同:拘留证是由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办理的,不需
2023-05-26 15,340
-
00:58
下了逮捕令可以取保吗
下了逮捕令可以取保候审。在法院审理判决之前,即使已经被批准逮捕,仍然可以依法申请取保候审,是否取保候审的决定权在办案机关,但已经逮捕后申请取保候审的难度相较于逮捕前会加大;取保候审的申请提交以后由公安机关审查,若是同意取保候审的申请,则取保
1,505 2022.05.11 -
01:24
逮捕的条件是什么
具有逮捕权利的机关是公安机关,由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批准或决定,下达逮捕书,公安机关便对犯罪嫌疑人进行逮捕。据此,具有批准权或决定权的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在人民检察院审查和侦察时,发现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的条件,便可以批准公安机关进行逮捕
2,004 2022.04.17 -
01:12
如何区分批捕与逮捕
区分批捕与逮捕,最明显不同就是只有批捕了之后才能逮捕,批捕是逮捕的必要前提,没有批准的逮捕都是非法的行为;具体区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说: 1、批捕与逮捕的执行主体是不同的,批捕指的是由人民检察院根据罪犯已查清的犯罪事实,认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89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