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孩子离婚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两个孩子抚养权在离婚时的判决规则是:如果是两周岁以下的孩子,法院一般会判决归女方抚养。如果是两周岁以上的孩子,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孩子归属的法条规定: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离婚后孩子归谁可以先由双方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判决。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
离婚孩子抚养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离婚孩子抚养权的法律规定: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2021.03.04 124 -
离婚孩子抚养费法律规定有哪些
离婚孩子抚养费法律规定在《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第一款中,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至于抚养费的数额根据子女实际需要、父母的负担能力以及当地的经济水平确定。
2021.02.15 184 -
有两个孩子的离婚法律怎么判
有两个孩子的,离婚时通常涉及的是孩子的抚养权问题,法律的判决方式: 1.如果孩子不足两周岁的,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孩子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
2022.02.07 96
-
孩子只有两个月可以离婚吗,法律上有哪些规定
孩子只有两个月可以离婚,双方可以协议离婚,如果一方不同意离婚的话,诉讼离婚只能由女方提出来,或者说女方有重大过错的话男方可以提出来,无论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对于孩子后续的抚养问题都需要进行妥善解决。
2023-01-31 15,340 -
法律对两夫妻离婚两个孩子抚养权问题是怎么规定的,有哪些法律规定
没有相关规定,《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规定两周岁以下子女,一般随母生活,而两周岁以上,父母双方均要求抚养的,有下列情形之一,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
2022-03-28 15,340 -
离婚孩子有哪些法律规定
离婚孩子抚养权的法律规定为2021年1月1日起生效的《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具体内容如下: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
2022-06-04 15,340 -
有离婚证的离婚两个孩子要受哪些法律保护
生育政策:推行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下列特殊情况之一者,由夫妻双方共同申请,经县级(含县级市、区,下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批,可按人口计划及间隔期规定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 (一)经市(不含县级市
2022-03-24 15,340
-
01:27
孩子抚养费有哪些法律规定关于孩子的抚养费,我国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夫妻双方离婚后,子女应当其中一方承担抚养义务,不抚养子女的一方,应承担子女的抚养费用; 2、承担子女的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用等等; 3、有固定的收入的一方,子女的抚养费可以按
762 2021.03.24 -
01:04
有两个孩子离婚怎么离有两个孩子要离婚的,如果孩子年龄在两周岁以下的,一般是归母亲直接抚养;如果孩子年龄在两周岁以上的,夫妻双方可以协商确定孩子的抚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的义务。孩子的抚养权归属根据孩子的年
1,752 2022.04.17 -
01:05
离婚孩子探视权法律规定我国民法典中关于探视权的规定如下: 1、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有探望子女的权利。 2、行使探望权利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3、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
65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