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大出纳转账转账会有责任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单位出纳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要看其职务地位和作用,是否知道内情且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等情节。 非法集资不管涉嫌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集资诈骗罪,对于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发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相应的规定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在提起公诉前积极退赃退赔,减少损害结果发生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刑法第二十六条 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看具体情况定。如果明知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参与,主观上是故意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如果只是处理公司的财物问题,也应当符合财会要求,否则,如果老板涉嫌挪用资金,属于刑事犯罪的,则是属于共同犯罪。
分情况处理:如果转账用于公司日常业务开支的,则属于正常的经济业务,否则则构成挪用公款。任何财产犯罪实际上都不可能真正取得所有权,挪用公款罪和贪污罪一样都侵犯了财产所有权,不同之处只是在于所有权被侵犯的程度不同而已。这是违反国家财经管理制度中的公款使用制度的,因而它又侵犯了国家财经管理制度。
-
非法集资出纳有责任吗
出纳是否有责任看是否其是直接关联人员。非法集资是一种犯罪活动,不管涉嫌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还是集资诈骗,都触犯了我国刑法,要承担刑事责任。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根据数额大小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相关责任人员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及罚金,
2022.04.17 1,182 -
出纳转错账会被开除吗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如果从刑法上讲,所谓疑罪从无,没有证据证明是出纳自己挪用,那出纳就没有法律责任。但从职责上讲,出纳担负着管理出纳账的责任,有保证出纳账正确的义务。那么如果出现了问题,无论能否证明是不是出纳自己挪用,出纳还是有责任的。 2
2020.06.05 531
-
非法集资出纳转账会有责吗
单位出纳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要看其职务地位和作用,是否知道内情且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等情节。 非法集资不管涉嫌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集资诈骗罪,对于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发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2022-10-11 15,340 -
非法集资出纳转账后如何追究责任
单位出纳是否承担刑事责任,要看其职务地位和作用,是否知道内情且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等情节。 非法集资不管涉嫌的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是集资诈骗罪,对于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发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2022-11-08 15,340 -
微信转账发工资法律责任大吗
1、微信转账发工资合法。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及各省市地区自行发布的工资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时足额的给员工发放工资。发放工资的形式并没有规定,可以自行在劳动合同书中约定发放工资的
2022-11-14 15,340 -
个人非法集资会计出纳有责任吗
对于非法集资会计出纳有责任吗的回答是没有单独收取借款,仅仅为单位老总履行财务手续时,不构成犯罪,但需要配合公安调查。
2022-08-29 15,340
-
00:53
转账备注有法律效力吗?
转账备注有法律效力。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转账进行了备注,才能更加清晰地体现转账的用途,更为地证明相关诉讼主张。 民事诉讼证据种类如下: 1、当事人的陈述; 2、书证; 3、物证; 4、视听资料; 5、电子数据; 6、证人证言; 7、鉴定意见;
12,798 2022.05.11 -
01:11
微信转账有法律效力吗
在民间借贷中,很多人出借人会通过微信或支付宝的形式进行转账。 当发生借贷纠纷时,微信或者支付宝的转账记录能否作为转账凭证,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不同的情况其对应的证明力度是不相同的。 1、如果在微信或支付宝的聊天记录中,不仅包含了微信或支付
10,161 2022.04.17 -
01:05
非法集资介绍人有责任吗
非法集资介绍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要看其对非法集资行为是否知情。如果介绍人知情的,可能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帮助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知,非法集资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一般对这种
2,40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