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有什么呢,有没有法律依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无效婚姻的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可以携带婚姻无效的材料到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现存的婚姻关系依法无效。法院审核材料后,认定婚姻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情况属实的,依法宣告婚姻无效,无效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四条 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无效婚姻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适用本法关于父母子女的规定。婚姻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 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法院在受理后,应审查无效情形,进行确认。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确认婚姻无效或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结婚证书并将生效的判决书寄送当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无效婚姻的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可以携带婚姻无效的材料到法院起诉,请求法院确认现存的婚姻关系依法无效。法院审核材料后,认定婚姻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情况属实的,依法宣告婚姻无效,无效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权利和义务。
-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有哪些呢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法院在受理后,应审查无效情形,进行确认。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确认婚姻无效或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结婚证书并将生效的判决书寄送当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
2021.02.21 95 -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有哪些?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法院在受理后,应审查无效情形,进行确认。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确认婚姻无效或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结婚证书并将生效的判决书寄送当地婚姻登记管理机关。
2021.01.30 58 -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有哪些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无效婚姻的当事人及利害关系人可以携带婚姻无效的材料到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确认现存的婚姻关系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审核材料后,认定婚姻无效的情况属实的,依法宣告婚姻无效,无效的婚姻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具有夫妻
2021.01.04 132
-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有什么呢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 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法院在受理后,应审查无效情形,进行确认。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确认婚姻无效或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结婚证书并将生效的判
2023-07-14 15,340 -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有什么呢?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 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法院在受理后,应审查无效情形,进行确认。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确认婚姻无效或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结婚证书并将生效的判
2023-01-15 15,340 -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有哪些呢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诉讼。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法院在受理后,应审查无效情形,进行确认。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依法确认婚姻无效或的,应当收缴双方的结婚证书并将生效的判决书
2023-01-14 15,340 -
婚姻无效的救济手段是什么
1、行政救济。登记结婚行为是一种行政确认行为,因登记审查不严而造成的无效婚姻,理所当然地应当由登记机关自行纠错,撤销错误登记。 2、民事诉讼救济途径。受害方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确认婚姻无效或撤
2022-05-26 15,340
-
01:11
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有什么合同无效的法律依据包括以下几点: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
5,374 2022.11.23 -
01:11
抚恤金的分配有什么法律依据抚恤金的分配的法律依据有: 1、可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执行分配。 2、可以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
2,345 2022.04.15 -
01:27
卫生法律救济的途径有哪些卫生法律救济的途径有: 1、卫生行政复议; 2、卫生行政诉讼; 3、国家赔偿。 法律救济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人身权、财产权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而受到侵害,依照法律规定向有权受理的国家机关告诉并要求解决
7,23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