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物品的界定方法是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 1、须为动产。 2、须无人占有。 3、须非无主物。遗失物占有的丧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
《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二条,所有权人或者其他权利人有权追回遗失物。该遗失物通过转让被他人占有的,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损害赔偿,或者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二年内向受让人请求返还原物;但是,受让人通过拍卖或者向具有经营资格的经营者购得该遗失物的,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时应当支付受让人所付的费用。权利人向受让人支付所付费用后,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追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 1、须为动产。不动产如土地即使时间久远致边界不清也不构成遗失物。除一般动产外,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等也属于动产范畴。 2、须无人占有。遗失物在拾得前必须不为任何人占有。判断占有是否丧失,应依社会一般观念,根据具体情况,考察原占有人是否具有事实上控制该物的可能性。仅一时丧失对物的占有,并不能构成遗失。 3、须非无主物。遗失物占有的丧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
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 1、须为动产。 2、须无人占有。 3、须非无主物。遗失物占有的丧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
-
法律上界定遗失物的方式是怎样的
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 1、须为动产:除一般动产外,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等也属于动产范畴。 2、须无人占有:遗失物在拾得前必须不为任何人占有,仅一时丧失
2022.11.07 216 -
法律上怎样界定遗失物的
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 1、须为动产:除一般动产外,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等也属于动产范畴。 2、须无人占有:遗失物在拾得前必须不为任何人占有,仅一时丧失
2021.01.25 178 -
法律上怎样界定遗失物的
法律上按照以下标准界定遗失物: 1、须为动产。除一般动产外,有价证券、银行存折及各种证书等也属于动产范畴; 2、须无人占有。遗失物在拾得前必须不为任何人占有; 3、须非无主物。遗失物占有的丧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法学广义上的遗失物包括同性质、
2022.07.12 2,210
-
一般是怎么样进行遗失物品界定的?
遗失物是动产的所有人、占有人因主观上疏忽或自然原因致失落它处而失去控制的物品。 遗失物须满足下列条件: 1、须为动产。 2、须无人占有。 3、须非无主物。遗失物占有的丧失非基于所有人之意。
2022-10-15 15,340 -
警察对遗失物品的处理方法?
有身份证信息,警察叔叔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失主的!要相信我们的人民警察。
2022-10-25 15,340 -
刑法上的遗忘物与遗失物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
2022-07-12 15,340 -
2022年刑法上的遗忘物与遗失物的法律规定是什么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
2022-11-10 15,340
-
01:04
确定淫秽物品的标准是什么
根据我国《刑法》的明确规定,淫秽物品主要指的是具体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的具有诲淫性的书刊、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片及其他淫秽物品。如果是有关人体生理、医学知识的科学著作,是不属于淫秽物品的。并且,包含有色情内容的有艺术价值的文学、
3,141 2022.04.15 -
01:26
什么是非法集资如何界定
根据我国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如果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同时满足下面四个条件,侵犯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的,就属于非法向公众吸收资金,就构成非法集资: 第一,犯罪嫌疑人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第二,向社会进
17,575 2022.04.15 -
01:05
非法传播污秽物品罪是什么
非法传播淫秽物品罪,指的是行为人通过传播淫秽的影片、书籍、音像资料、图片、淫秽的玩具、娱乐用品、生活用品或其他淫秽物品,扰乱国家对淫秽物品的管理秩序,且危害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未成年人或者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行
1,17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