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受,能到所在地进行伤残鉴定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可以。根据属地原则,应当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法条链接:《工伤保险条例》1、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2、第二十三条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并提供工伤认定决定和职工工伤医疗的有关资料。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最好是在当地鉴定机构进行伤残鉴定。鉴定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检验、鉴定,并出具书面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由鉴定人签名,鉴定意见还应当加盖机构印章。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应当载明以下事项: (一)委托人 (二)委托日期和事项 (三)提交的相关材料 (四)检验、鉴定的时间 (五)依据和结论性意见,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的,应当有分析证明过程。检验报告、鉴定意见应当附有鉴定机构、鉴定人的资质证明或者其他证明文件。
异地是不能做工伤鉴定的;工伤职工必须到用人单位所在地市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伤残等级鉴定)。
-
异地伤残鉴定认可吗
不认可,工伤职工必须到用人单位所在地市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中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伤残等级鉴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
2020.05.18 398 -
人在外地受伤能在本地做鉴定吗
可以,只要是有资质的鉴定单位,作出的鉴定意见即具有法律效力。当然,为避免产生纠份,作鉴定之前,最好先通知对方当事人,征询对方的意见。原因在于,在双方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情况下,通常是各方当事人共同委托鉴定机构鉴定,在达不成一致意向的情况下,通
2020.05.25 866 -
伤残鉴定能对伤残级别进行鉴定吗
伤残鉴定可以对伤残级别进行鉴定。伤、残鉴定是指伤后伤残程度鉴定。伤、残鉴定的范围包括交通事故伤残、工伤事故伤残、意外伤害伤残、打架斗殴伤残。一般由司法部门(比如交警队、派出所、法院)根据医院提供的相关入院记录或委托伤残鉴定机构做相应的残疾鉴
2021.04.20 130
-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在异地行吗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异地承认。当事人因交通事故致残的,应当由有资质的伤残鉴定机构在治疗结束后对伤残等级进行评估。根据人民法院的判决规则,如果我们不认可对方单方面做出的伤残鉴定,可以向法院申请重新鉴定。法院
2021-12-04 15,340 -
在国外受伤, 能否在异地工伤鉴定
能。 工伤待遇。伤残包括:⑴医疗费,⑵住院伙食补助费,⑶护理费,⑷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劳动者月工资×法定月份数(不同的伤残等级月份数不等),⑸一次性医疗补助金:重庆职工平均月工资标准×法定月份数(不同的
2022-03-17 15,340 -
工伤伤残鉴定到什么地方进行
去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病情稳定后可申请劳动能力等级鉴定。我是劳动法律师,如需帮助可来电咨询。
2022-08-08 15,340 -
异地劳动鉴定9级伤残,回户口所在地能否办理残疾证?
工伤异地劳动鉴定9级伤残,回户口所在地需要重新申请伤残鉴定,才能确定是否能办理残疾证的,民政部门残疾证的伤残鉴定依据是:《第二代残疾人证换发评残标准》,主要伤残依据如下:一、视力残疾的定义:视力残疾,
2022-10-06 15,340
-
01:12
结婚证能在异地办吗
首先,根据我国婚姻登记条例的规定,内地居民结婚,男女双方必须一同到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也就是说,结婚证不能在异地办理。其次,办理结婚登记所需的材料有:男女双方的居民身份证、户口簿、三张两寸红底的
1,622 2022.04.17 -
00:52
工伤在哪做伤残鉴定
根据有关伤残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知道,有工伤的员工可以到以下两个地方做伤残鉴定: 1、一般可以到伤残鉴定机构也就是当地的社保部门工伤鉴定中心,进行伤残鉴定; 2、工伤员工还可以到当地的司法鉴定中心做伤残鉴定。员工可以根据有关部门做出
1,560 2022.04.17 -
01:02
社保卡能在异地办理吗
社保卡不能在异地办理。社会保障卡当前不能在异地办理,参保人员只能在户口所在地人社部门,凭户口本身份证办理。社会保障卡具有查询本人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缴纳等情况,以及消费一体功能。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
12,77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