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签订的合同被人篡改,是否有效?怎么看待该合同的效力?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理论上来说这样的电子版合同是有效的。但不排除被人篡改后导致合同无效、法官不采信的情况。 建议网上签订合同采用第三方安全合法的电子合同。这里说的的电子合同并不是题主所说的电子版的,而是采用可靠电子签名签署的电子合同,具有锁定签约主体真实身份、防止文件篡改、精确记录签约时间的特性。 电子合同通过电子传输的方式签订,合作方无需长途奔赴或等待快递送达,快速、便捷,可以随时随地,想签就签。电子合同可以直接储存在计算机或云端,不会占据物理空间,易于分类,调取查阅也比查阅纸质合同便捷。电子合同的签署涵盖了可靠的电子签名技术(数字证书认证和第三方授时技术),在确保合同签署方身份真实有效的同时还能防篡改,此外,电子合同还采用了密码验证和在传输过程中加密技术,可以说是多重保障在一身。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网络上签订的合同也就是电子合同具有法律效力。电子数据因此电子合同和纸质合同一样,可以作为法庭证据的。但是在举证的时候要求会比较高。比如采用邮件形式互相发送合同文本,需要证明对方所使用的邮箱确实为对方所有。
网上签订的合同是有效。合同生效的条件是双方自愿对合同内容达成一致,法律上即使是口头合同,只要能够证明双方是自愿订立合同,也是生效的。网络合同只要符合合同的相关构成要件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网络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对合同是意思表示的认可是以电子数据的形式认定的。
-
网上签订合同是否有效?
网上签订的合同只要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一般有效。以电子数据交换,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视为书面形式。当事人在网上签订合同,可以约定使用电子签名,可靠的电子签名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2021.02.24 140 -
合同网上签订是否有效
网络上签订的合同也就是电子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事人采用信件、数据电文等形式订立合同要求签订确认书的,签订确认书时合同成立。 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
2021.04.14 147 -
网贷qq上签订的合同的效力是怎样的
网贷qq上签订的合同也是有限的。QQ上签订合同属于数据电文方式,这属于书面合同的一种形式。 因为法律规定,合同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签订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2021.04.13 133
-
网上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网络上签订的合同也就是电子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1、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数据电文形式的电子合同完全符合法律关
2022-06-27 15,340 -
网上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
网上签订的合同有效,但是应当符合以下合同生效要件: 1、当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2、合同内容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3、合同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他人合法利益。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
2022-07-02 15,340 -
如何看待网签合同效力
网签合同指因为无法面对面或为了更加方便而在网络上直接签订合同的行为。举个例子:二手房买卖网签效力网签后卖方看到房价涨了要想毁约卖给第三方也必须注销网签后才能进行;注销只有买方或双方一起向房管局申请,才
2022-03-26 15,340 -
没有签合同的网贷合同是否有效怎么看
没签合同的网贷是有效的,前提是网贷行为必须是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且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 (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
2022-06-07 15,340
-
01:02
网上签的合同是否有效网上签的合同是否有效,要根据是否符合生效要件来确定。对于符合合同生效要件的合同,有效。具体生效要件如下: 1、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订立合同是出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3、合同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不违背公序
637 2022.10.08 -
01:06
未成年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与未成年人签的合同是否有效,要按实际情况来定。分为以下的三种情况: 1、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此时的未成年有权依照合同自由原则订立合同,和他人签订合同并不违法,只要合同没有
1,507 2022.04.17 -
00:59
个人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效个人与公司签订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分情况讨论。首先,个人与公司签订的合同,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才能够发生基础的法律效力:1、签订合同的当事人都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合同的内容符合双方的真实意愿,并不存在欺诈或者胁迫的情形;3、
1,95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