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租房居住期限是多长时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公租赁期限最长为5年,合同期满承租家庭应当退出住房。 2、承租家庭需要续租的,应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由产权单位会同相关单位复核,符合条件的续签租赁合同。 3、承租家庭不符合承租条件暂时不能腾退承租住房的,租赁合同期满后给予2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按同类地段类似房屋市场租金收取租金。 过渡期届满后承租家庭仍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房屋产权单位规定的标准收取租金,具体在租赁合同中约定,拒不退出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共租赁住房,是指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通过新建、改建、收购、长期租赁等多种方式筹集,可以由政府投资,也可以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公共租赁住房可以是成套住房,也可以是宿舍型住房。 第十八条 公共租赁住房租赁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公租赁期限最长为5年,合同期满承租家庭应当退出住房。 2、承租家庭需要续租的,应在合同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申请,由产权单位会同相关单位复核,符合条件的续签租赁合同。 3、承租家庭不符合承租条件暂时不能腾退承租住房的,租赁合同期满后给予2个月过渡期,过渡期内按同类地段类似房屋市场租金收取租金。 过渡期届满后承租家庭仍不退出承租住房的,按房屋产权单位规定的标准收取租金,具体在租赁合同中约定,拒不退出行为记入信用档案。
公租房最长的居住期限是5年。公租房的全称是公共租赁住房,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公租房是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进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出租的保障性住房。
-
公租房的住房年限有多长期限多长时间
关于公租房居住期限最长是5年。公租房的全称是公共租赁住房,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公租房是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进就业无房职工和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
2020.07.14 150 -
居住权期限是多长时间
居住权的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在合同中确定或者约定。未明确规定期限的,推定居住权的期限为居住权人的终身。这是因为居住权是用来供没有房子的人居住的,所以如果权利人对房子的居住权没有约定,就应该理解为与他们的生命共存。 居住权的期限,可以自行设立,5
2022.04.15 5,076
-
公租房的申请居住期限是多长时间
公共租赁住房最长居住期为5年。公共租赁住房的全称是公共租赁住房,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公共租赁住房是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限制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2021-11-07 15,340 -
居住权,居住期限最多是多长时间
居住权期限由房屋所有人和居住权人共同确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协商约定居住权期限,未明确规定居住权期限的,可以推定居住权期限为居住权人的终身。
2021-11-23 15,340 -
公租房可以居住多长时间?
公租房最长的居住期限是5年。公租房的全称是公共租赁住房,不归个人所有,而是由政府或公共机构所有。公租房是由国家提供政策支持、限定建设标准和租金水平,面向符合规定条件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进
2022-11-22 15,340 -
租住公租房合同怎么弄期限是多长时间
市、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条件进行审核。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准予续租,并签订续租合同。 未按规定提出续租申请的承租人,租赁期满应当腾退公共租赁住房;拒不腾退的,公共
2022-07-27 15,340
-
01:24
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多久
监视居住的期限最长不能超过六个月。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监视居住。如果决定对犯罪嫌疑人采
3,593 2022.04.15 -
01:12
无期徒刑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无期徒刑的期限是十三年至无期限服刑。 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监狱或者其他执行场所执行;凡有劳动能力的,都应当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无期徒刑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低于十三年。 无期徒刑,是剥夺罪犯终身自由的刑罚,是对严
1,782 2022.04.25 -
00:57
借条的期限是多长时间有效
借条是不存在有效期限的。借条生效后,应当永久具有法律效力,不会因一定的时间丧失法律效力,借条存在以下情形的,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2,58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