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失公平的合同中的合同是可撤销的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可撤销的。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七条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可撤销的。显失公平合同的权利义务和客观利益严重失衡,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被撤销的合同自始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显失公平的合同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撤销。应在自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无正当理由逾期未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利消灭。需要带起诉状正本一份,并按被告的人数提交副本,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明到有管辖权的法院申请。
-
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吗?
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撤销权消灭。
2021.04.25 237 -
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么
显失公平合同可以撤销。显失公平的合同,明显是不符合权利义务的,那这个时候就可以在法院申请撤销合同,能够撤销合同的情况,还包括因为重大误解而签订的合同。
2021.01.21 161 -
显失公平的合同都可以撤销吗
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一方当事人利用另一方当事人的困境,使其签订了合同,但是合同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人可以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撤销该合同。但是当事人请求变更该合同的,该显失公平的合同就不得撤销。 根据2021年实施的《民法典》第一百
2021.03.07 114
-
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可撤销的吗
显失公平的合同是可撤销的,撤销期限为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
2022-06-02 15,340 -
可以撤销显失公平的合同吗
显失公平合同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根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规定,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致使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
2022-06-03 15,340 -
显失公平合同是可撤销合同又是显失公平,该合同是否是可撤销合同?
法律援助网志愿者李佐君解答: 您好,非常感谢您对我们中国大学生在线法律援助网的信任与支持。 从您的叙述看,您们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对方没有提供该优惠消息,致使您做出错误选择从而签订该合同,可以认定其
2022-01-19 15,340 -
显失公平合同的撤销权
根据《若干意见》第72条规定,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也就说,显失公平是指合同一方利用自身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
2022-05-19 15,340
-
01:11
显失公平的合同效力如何
显失公平的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合同的其中一方,在受损害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时与其签订合同,致使该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时显失公平的,受损害方可以请求法院,又或者是仲裁机构对合同予以撤销。 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具体情况的,可以认定为显失
2,581 2022.05.11 -
01:16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认定
显失公平合同如何认定 根据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显失公平是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之一。对于如何认定合同显示公平,有两个判断因素:1、主观要件: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存在一方故意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的主观恶意。也就是说,相对人
2,058 2022.04.17 -
01:14
如何界定合同显失公平行为
根据民法总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显失公平是合同可撤销的事由之一。对于如何认定合同显示公平,有两个判断因素:1、主观要件: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存在一方故意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的主观恶意。也就是说,相对人在明知行为人处于危困状
1,77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