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的主体的变更属于什么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订立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员工拒绝变更的,原劳动合同可继续履行至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因变更劳动合同相关内容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者,公司依法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如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公司可不支付补偿金。你所在的物业公司将你们部门承包给俱乐部,属企业的经济行为,物业公司与员工订立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只是物业公司应及时向员工进行相关情况通报,并可协商变更劳动合同主体。但物业公司并未与你们协商变更劳动合同主体。关于因发生重大变化使合同无法履行如何处理,《劳动法》及相关法规都有涉及。《劳动法》中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又根据劳动部(现部)所颁发的通知规定,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而被解除劳动合同,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按理,物业公司在承包经济行为中,与承包单位就员工转移问题进行了协商,不违反法律规定,只是该公司在劳动合同期满前,未按法定程序,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就违反了法律规定,应该向员工进行补偿。补偿的标准是:其在本单位工作每满一年发给本单位上年度月人均工资总额一个月的补偿费;工作时间超过一年但余下的工作时间不满一年的,计发经济补偿金时,对上述不满一年的工作时间按工作一年的标准计算,也就是说您应该得到两个月的补偿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变更劳动合同主体是什么
变更劳动合同主体一般是指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用人单位主体发生变更。劳动合同变更必须在劳动合同依法订立之后,在合同没有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的有效时间内进行。
2020.05.24 356 -
劳动合同的主体变更有什么影响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影响:造成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可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只是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分立或者合并,元合同继续生效,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履行;其他。
2022.12.02 602 -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的合法吗
劳动合同主体变更是否合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如果企业发生变更,比如分立或者合并的,劳动合同主体变更是合法的,或者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变更,劳动合同仍然是合法的。
2020.03.30 184
-
关于劳动合同的合同主体变更法律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在分立、合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这一劳动合同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产生权利义务的继承问题。劳动合同所确立的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及用人单位的权利义务均不发生变化,
2022-07-07 15,340 -
变更劳动合同主体指的是什么
1、变更劳动合同主体一般是指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用人单位主体发生变更。 2、劳动合同变更必须在劳动合同依法订立之后,在合同没有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的有效时间内进行。
2022-06-10 15,340 -
关于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协议
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
2023-01-08 15,340 -
劳动合同变更主体
劳动合同变更主体后,不影响劳动合同的正常履行。《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者的,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
2021-11-20 15,340
-
00:53
劳动合同属于什么合同劳动合同具有诺成、有偿、双务合同的特征。劳动者和单位就劳动合同条款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劳动合同就算成立。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给付劳动报酬,不能无偿使用劳动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都享有一定的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劳动合同一般是指,劳动
2,236 2022.04.17 -
01:00
变更劳动合同变更劳动合同,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起草新的劳动合同,或者在原合同的基础上变更其中的具体条款。劳动合同的变更必须是在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在合同尚未履行或者尚未履行完毕之前进行变更;而且对于变更的内容和变更的条款必须经用人单位
2,286 2022.04.18 -
01:07
合同主体变更了怎么办在合同订立后履行过程中,如果一方主体变更的,应当及时与对方当事人联系,尽快达成新的合意,签订涉及三方的主体变更协议。同时,在签订主体变更协议时,应当注意债权债务的转让问题,特别是债权人要注意受让的第三方,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因为在实践中
90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