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后需要遵守什么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假释犯的考验期限有哪些规定 假释指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期限的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经人民法院将其有条件的提前释放。 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因原判刑罚及执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根据刑法第83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为原判刑罚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即在宣告假释时原判刑罚的剩余时期。 刑法对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则作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假释的考验期限为10年。 根据刑法第83条第2款的规定,假释考验期限,从假释之日起计算。 二、假释犯应遵守哪些规定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假释在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正确地适用假释,把那些经过一定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必要继续关押改造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可以有效地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之早日复归社会、有利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根据刑法第84条的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有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最烦被假释,应遵守的规定为: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
-
假释犯该遵守什么规定
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都有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2022.08.11 132 -
假释犯应遵守什么规定
《刑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2020.07.08 215 -
假释期间都要遵守什么规定
假释期间需要遵守的规定有: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2020.05.11 98
-
假释遵守规定
刑法 第八十四条【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2022-08-03 15,340 -
假释要遵守的规定有什么?什么是假释呢?
适用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容分子。但是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2022-08-05 15,340 -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需要遵守什么规定
刑法有规定假释犯应遵守的规定: 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
2022-08-07 15,340 -
假释后需要遵守什么规定?最重要的有哪些条件?
一、假释犯的考验期限有哪些规定 假释指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经过法定期限的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经人民法院将其有条件的提前释放。 犯罪分子的假释考验期限因原判刑罚及执行
2022-07-25 15,340
-
01:03
假释需要什么样的流程
假释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几项:1、执行机关提交假释的书面申请,报请服刑人监狱所在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审核裁定;2、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对执行机关的申请进行审理;3、法院合议庭在审查罪犯是否确有悔改表现和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具体事实后作出是否
4,676 2022.04.15 -
01:16
假释的定义是什么
假释是刑法中一项重要的刑法执行制度,正确的适用有利于鼓励犯罪分子服从教育和改造,使其早日回归社会。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患有严重疾病、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
4,42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