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集体户口的新生儿可以落户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集体户口居民生子女申报户口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夫妻一方为家庭户口,另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2、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入合法固定住所,然后办理子女出生登记;没有合法固定住所的,所生子女可以随父母单位集体户口申报出生登记,随父母户口迁出时迁出。3、普通高等院校已婚学生夫妻双方户口均为学生集体户口的,在校期间出生子女的户口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意后,随子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申报出生登记。夫妻一方或双方毕业并办理户口迁移后,方可办理子女户口迁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三条 户口登记工作,由各级公安机关主管。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镇,以公安派出所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和不设公安派出所的镇,以乡、镇管辖区为户口管辖区。乡、镇人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为户口登记机关。居住在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等单位内部和公共宿舍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分散居住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居住在军事机关和军人宿舍的非现役军人的户口,由各单位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农业、渔业、盐业、林业、牧畜业、手工业等生产合作社的户口,由合作社指定专人,协助户口登记机关办理户口登记。合作社以外的户口,由户口登记机关直接办理户口登记。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父母均是集体户新生儿可自由选择随父随母落户。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后,再办理子女出生登记;如果无合法固定住所的,所生子女可以随父或者母单位集体户口申报出生登记,并随父或者母户口迁出时一并迁出。
-
-
集体户口可以给父母落户吗
可以。到人才市场借出报到证、户口页,身份证、离职证明、毕业证、家里户口本、户主身份证复印件、个人结婚证(未婚者提供《未婚未育未抱养证明),办理过程为现在单位出具《未婚未育未抱养证明》。到人才市场办理《未婚未育未抱养证明》。凭该证明,到现户籍
2020.06.24 312 -
新生儿可以不随父母落户口吗
孩子户口可以不跟父母。 新生儿上户规定 一、国内出生的婴儿 申报材料: 1、申请表。 2、《出生医学证明》。 3、婴儿随父或随母落户一方的居民户口簿。 4、结婚证或非婚生育说明 国内出生的其他情形: 1、婴儿母亲为女士官并随母登记户口的,女
2020.02.10 1,370
-
父母是集体户口新生儿应该怎么落户?
一、集体户口孩子申报户口,分为以下3种情况:1、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2、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后,再
2022-03-28 15,340 -
新生儿父母都是集体户口,怎样才能落户到自己的
集体户口居民生的孩子申报户口,分为以下3种情况:1、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2、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后
2021-03-10 15,340 -
新生儿父母都是集体户口如何才能落户到自己的
集体户口居民生的孩子申报户口,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2、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
2022-05-19 15,340 -
新生儿父母都是集体户口怎么才能落户到自己的
集体户口居民生的孩子申报户口,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 2、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
2022-05-21 15,340
-
01:12
集体户口怎么给新生儿上户口集体户口给新生儿上户口的方式如下:夫妻双方一方为家庭户口、一方为单位集体户口的,所生子女应当随家庭户口一方申报出生登记。父母均是集体户新生儿可自由选择随父随母落户。对夫妻双方均为单位集体户口的,应当将户口迁至合法固定住所后,再办理子女出生登
3,585 2022.05.11 -
01:34
父母可以随子女落户上海吗父母可以随子女落户上海。父母投靠上海市子女户口所需手续如下:1、申请人的入户申请书;2、申请人系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其申请行为应由其监护人办理,并应出具与监护人关系的凭证及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件;3、入户地房屋产权人,或公房
14,620 2022.04.17 -
01:00
新生儿入户怎么办理户口新生儿农合报销比例是:如果符合国家规定生产的可以报销,顺产定额500元,如果没有超过500元就按照实际发生费用报销。剖宫产患者按照一般住院补偿,乡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为100元,补偿比例为85%;县级医疗机构起付线为400元,补偿比例为70%;
1,21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