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止探望权请求的情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什么是探望权探望权,是指父母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依法享有对未与之共同生活的子女进行探望、看望、交往的权利。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主要是指未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直接抚养方作为义务主体不但负有不妨碍对方行使探望权的消极不作为义务,而且还负有协助的义务。同时,探望权的行使不得损害子女的身心健康。从保护子女的利益出发,婚姻法司法解释明确规定:未成年子女、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定监护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权利人范围相对较宽,一旦出现因探望而导致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况,可以有更多适格的主体向法院寻求救济,从而更好地实现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二、可提出中止探望权请求的情形婚姻法将中止探望劝行使的法定事由概括地规定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即探望给子女的身心造成损害。根据司法实践,其情形主要有: (1)、探望权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2)、探望权人患有严重疾病,可能危及子女健康的; (3)、探望权人在行使探望权时对子女有侵权行为或者犯罪行为,损害子女利益的; (4)、探望权人与子女感情严重恶化,子女坚决拒绝探望的; (5)、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探望权是法律赋予的一项实体权利,有关探望权的中止和恢复,并非是对权利的实质性处分,只是暂时性地加以限制。由于中止探望权的行使事关当事人的权利及子女的健康成长,办案人员需慎重对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中止探望权的情形
探望权,又称见面交往权,是指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或母亲一方享有的与未成年子女探望、联系、会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权利。探望权的中止,是指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探望权不宜继续行使,而由人民法院依法暂时停止探望权的行使。探望权是离异
2021.01.08 262 -
探望权中止的情形
探望权的中止以出现法定的中止事由为条件。中止探望权行使的法定事由,婚姻法并未具体列举,而是概括的规定为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 一般而言,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主要有: (1)探望权人是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 (2)探望权人患有严重
2021.04.03 108 -
可提出中止探望权请求的情形有哪些?
有下列情形,可以中止探望权:1.探望权人患有严重疾病,可能危及子女健康的;2.探望权人在行使探望权时对子女有侵权行为或者犯罪行为,损害子女利益的;3.探望权人与子女感情严重恶化,子女坚决拒绝探望的;4.其他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
2021.02.11 97
-
探望权或探望权中止的情形
1、权利人多次采取非协议或非法院判决的时间和方式滥用探视权,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造成严重影响的。 2、权利人在行使探视权时,采取打骂、虐待子女,使子女的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造成严重影响的。 3、权
2021-09-08 15,340 -
能中止探望权的情形
关于中止探望权的情形。对中止事由作了概括性、原则性的规定:父母一方的探望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结合可能影响子女身心健康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一般认为中止事由有下列情形: (1)探望权人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2022-09-01 15,340 -
探望权中止的请求
中止探望权的请求根据我国婚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下列人员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权的请求: (一)未成年子女; (二)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 (三)其他对未成年子女负担抚养、教育义务的法
2021-09-08 15,340 -
可提出中止探望权请求的情形有哪些
可以要求暂停探望的情况有:父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子女不愿探望,探望对子女产生不利影响,探望者有侵权或犯罪倾向;探视者对子女道德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2021-12-26 15,340
-
01:34
专利权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专利权终止分为保护期限届满的终止和保护期限届满前的终止。不同种类的终止原因各不相同。 首先,保护期限届满的终止是因为专利具有保护期限,在保护期内,任何人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许可,都不能为生产、经营使用他人
2,802 2022.04.15 -
01:14
商标权的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相关规定,商标权的终止的情形有以下几种: 1、因为注册商标的法定有效期限届满但又没有办理续展注册,导致注册商标被注销,商标权因此终止; 2、由于注册人自动申请注销商标,导致终止的; 3、因注册商标争议被商标评审
1,818 2022.04.17 -
01:26
中止探视权起诉状怎么写
中止探视权的起诉状应按以下格式书写: 1、标题应当为“民事起诉状”或者“起诉状”。 2、原被告身份信息。原告应为有抚养权的一方,被告为支付抚养费一方。起诉状中应写明双方姓名、性别、民族、实际居住地址、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信息。 3、诉讼请求
2,47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