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转化犯的主观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规定,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伤害他人身体并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1]。故意伤害罪虽然有3个幅度的法定刑,但不可能将同种数罪作为法定刑升格的情节,如果按一罪论处,难以实现罪刑相适应。故意伤害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事先对于自己的伤害行为能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无论造成何种程度的结果都在其主观犯意之内,所以,一般可按实际伤害结果来确定是故意轻伤还是故意重伤。故意轻伤的犯罪还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对重伤意图非常明显,例如企图严重毁容,并已着手实施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即使未造成任何实际伤害,也应按故意重伤罪(未遂)定罪量刑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聚众斗殴罪转化为故意伤害的情形:聚众斗殴,致人重伤,属于故意伤害罪,一般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伤害罪的犯罪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故意伤害自己身体健康的,一般不构成犯罪。
以下是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条件: 1、行为人犯盗窃、诈骗、抢夺罪,这是转化型抢劫的前提条件; 2、客观上,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3、主观上,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目的在于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
专利转化情况
专利转化是一种技术商品,可以进行专利交易,交易完成专利就直接成为对方所有,因而买卖中获取专利的报酬。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专利许可,这样一样能够形成实用专利技术转化,只是许可的方式没有直接将专利卖给对方。
2020.09.02 749 -
专利转化情况怎样填写
专利技术在获得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之后,专利发明已经得到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和保护。但是,从专利技术本身,到最终实现产业化,让技术转化成产品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专利持有人自己成立公司、办厂,将专利转化成为产品,实现产业化。专利权人自行转化要求专利
2020.09.03 1,918 -
转化的抢劫罪是怎样的
转化的抢劫罪是指在实施犯盗窃、诈骗、抢夺罪犯罪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就转化为抢劫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的规定,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
2020.02.15 120
-
故意伤害罪转化抢劫罪是怎样的
故意伤害罪转化抢劫罪的情况,处罚方式为故意伤害罪和抢夺罪数罪并罚。 我国《刑法》关于转化抢劫的规定是第269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
2022-07-01 15,340 -
肇事逃逸转化为故意伤害的情况
犯罪转化,是指在非法行为(含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或者非法状态的持续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行为、方法或者后果等转化条件,而使违法行为转化为犯罪或者是轻罪行为转化为重罪,并以转化后的犯罪
2022-07-24 15,340 -
刑法不转化成故意伤害是怎样的
聚众斗殴和故意伤害是不一样的,那么群众斗殴刑法不转化成故意伤害吗,聚众斗殴主要是为了挑起争执闹事,而故意伤害就是想要伤害别人,两者的量刑也是不一样的,①在聚众斗殴中,首要分子本身就是直接致人重伤或者死
2022-07-11 15,340 -
寻衅滋事向故意伤害的转化是怎样的
根据刑法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对故
2022-05-25 15,340
-
01:06
犯故意伤害罪的怎么判刑故意伤害,法律上是指故意地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的规定: 1、故意伤害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不触犯刑事法律不构成犯罪,不被刑罚,但会有治安处罚; 2、故意伤害对他人造成轻伤的,判处三年以
1,550 2022.04.17 -
01:41
犯故意伤害罪的怎么赔偿如果人民法院判定犯罪人所犯的是因为故意伤害他人身体,构成故意伤害罪,一般包含以下赔偿项目: 1、因被害导致的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受害人因伤发生的误工费用,其中包含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就医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须的营养
953 2022.04.15 -
01:04
盗窃转化为抢劫的认定盗窃转化为抢劫的认定,一般有以下的三个方面,具体如下:1、行为人已实施了盗窃行为;2、转化抢劫的目的条件是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毁灭罪证;3、转化的客观条件是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盗窃罪通常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
1,954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