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既然采取的是诉讼离婚,所以就无需考虑另一方同不同意了。一方不同意离婚,另外一方只有聘请律师通过法院诉讼离婚,诉讼离婚是强制离婚,不需要夫妻双方都同意离婚。只要想要离婚的一方能够向法庭提交夫妻双方感情确实破裂、有婚外情、家庭暴力等情况,通常法院都能够判决离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故意不同意的可以二次诉讼请求离婚。 要有上诉状,并按照当事人提出的副本,本人身份证复印件,案件一审时自己提交的证据,如果有发现新证据可以一起交。一般来说,第二次起诉就会判离婚的。
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不影响后续判决,只要有证据能够证实夫妻感情破裂,即可离婚。对于调解无效的离婚案件,人民法院应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作出涉及到离婚与否以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的判决。凡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没有新情况、新理由,原告在6个月内不得重新起诉离婚。
-
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怎么办?
当事人可以通过上诉的办法,解决第一次起诉离婚时对方故意不同意离婚的问题。一般夫妻一方要求离婚,另一方坚决不同意离婚的,如果没有严重的家庭暴力、一方和他人同居或重婚的情形,法院一般不会判决离婚。所以当事人可在判决书生效满6个月后提起第二次离婚
2021.01.22 138 -
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怎么办
在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的情况下,那么法院会根据夫妻二人的情况来做出判决。具体而言,只有在双方感情破裂的情况下才可以判离婚,即诉讼离婚是强制离婚,不需要夫妻双方都同意离婚,只要想要离婚的一方能够向法庭提交夫妻双方感情确实破裂、有婚外情、家
2022.04.16 1,427
-
起诉离婚第一次对方不同意怎么办
1.第一次判决不准离婚的,不要急着半年后就马上提起第二次离婚,第二次起诉前还应当继续准备离婚的证据,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且不可大意。 2.证据证明夫妻二人确实感情破裂了,就算女方不同意离婚
2022-08-02 15,340 -
第一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怎么办
1.第一次判决不准离婚的,不要急着半年后就马上提起第二次离婚,第二次起诉前还应当继续准备离婚的证据,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且不可大意。 2.证据证明夫妻二人确实感情破裂了,就算女方不同意离婚
2022-08-03 15,340 -
第二次起诉离婚对方一直不同意离婚怎么办
一方不同意离婚的,一般要经过两次诉讼,即第一次离婚诉讼判决不离后,在判决书生效满6个月后提起第二次离婚,不满6个月以同样理由同一事实提起离婚的法院不予受理。第二次提起诉讼离婚,法院基本都会判决离婚。如
2021-05-27 15,340 -
第二次起诉离婚对方一直不同意离婚怎么办?
一方不同意离婚的,一般要经过两次诉讼,即第一次离婚诉讼判决不离后,在判决书生效满6个月后提起第二次离婚,不满6个月以同样理由同一事实提起离婚的法院不予受理。第二次提起诉讼离婚,法院基本都会判决离婚。如
2022-05-25 15,340
-
01:06
第三次起诉离婚对方不同意怎么办
需要注意,就算是第三次起诉离婚,法院也不一定会判决夫妻双方解除婚姻关系。而且,如果在第三次离婚的过程中,对方仍然不同意解除婚姻关系的话,这时候就很难去获得法院的支持。因为法院在判决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如果法院认定夫妻双方感
2,018 2022.04.17 -
00:42
二次上诉离婚一方不同意怎么办
二次起诉离婚,一方不同意,原告方也是可以上诉的。在司法实践中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如果不存在法律明确规定应当判决离婚的情形,当事人对一审法院不准离婚的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的二审发回和改判的可能性不大。离婚上诉需要向法院提交上诉状,如果有新的证据可
435 2022.06.15 -
02:13
对方不同意离婚怎么起诉离婚
对方不同意离婚,起诉离婚的流程如下: 1、法院起诉,提交起诉状,起诉状上写明诉讼请求、诉讼理由; 2、向法院提交能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证据; 3、法院应当对案件先行调解,调解有效的,终止审理; 4、调解无效的,法院会组织合议庭进行审理,确
512 202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