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保全措施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施行的《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4条规定了证据保全的方法,该条规定:“人民法院进行证据保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笔录等方法。”本条对证据保全可采取的措施作了具体规定,这些措施,也就是现实司法实践中可采取的证据保全措施。但是,这个条款对证据保全措施只是作了列举性的规定,还未穷尽,而且,这些保全措施分别针对哪些种类的证据也没进一步明确。在实践中,要根据证据的种类和特征,有针对性的、妥当采取证据保全措施。例如,对书证的保全一般应收集保存原件,不能保存原件的,应进行拍照、复印或抄录;对物证的保全,能保全原物的应尽量保存原物,也可以查封或提取原物,如原物不能或不易保存,应进行勘验、鉴定,保存勘验笔录或者鉴定结论;对证人证言进行保全的,可以采取询问、录音、录像的方法;对视听资料进行保全的,一般要保存照片底版、录音带、录像带等,如果不能保存原物的,应进行复制等等。 在进行证据保全时,需要从有效维护当事人权益的角度,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证据保全的手段应同证据保全的任务相适应。选用证据保全手段时应首先弄清被保全的证据是用何种方式承载案件事实信息的,然后从有利于保存证据所记载的案件事实的信息这一保全的根本任务出发,选用适当的保全手段。例如,一份合同书或一份书面遗嘱,如果只是具有书证作用,可以采用拍照、复印或者抄录的方法进行保全;如果该书证同时具有物证作用,则应采用鉴定的方法进行保全。二、保全证据要全面。证据是互相联系的,在保全某一证据时,如果不注意同时保全与它紧密相连的其他证据,则可能失去保全该证据的意义,被保全的证据也不能全面证明一个完整的案件事实。三、采取证据保全措施要及时进行,并做到不变质、不损坏、不丢失,力争保持证据的原样或原意,以充分发挥其证明效力。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
证据的保全措施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证据保全措施的相关规定为: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当事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2020.12.22 163 -
行政诉讼中证据保全措施都有哪些
行政诉讼中可以适用的证据保全措施包括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询问笔录等。申请保全证据由当事人在行政诉讼的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
2020.08.10 160 -
仲裁中证据保全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人民法院进行证据保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查封、扣押、拍照、录音、录像、复制、鉴定、勘验、制作笔录等方法。因此,一般来讲,对证人可以进行询问并制作笔录或者录音、录像;对书证可以采取拍照、复制的保全方法;对物证可以进行勘验,制作勘验笔录、绘
2020.11.19 120
-
证据保全的措施有哪些?
1、查封,一般针对不能移动或难以移动的物品而采用的在相关物品上加贴封条或张贴公告的形式; 2、扣押,一般针对容易移动的物品而采用的由法院提取、扣留相关物品的形式;拍照,主要适用于书证、物证的保全,是一
2021-08-13 15,340 -
证据保全有哪些措施? 怎么办理
人民法院裁定证据保全后,对不同的证据应采取不同的保全措施。但是,对于证据的种类,《仲裁法》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因此,在仲裁活动中,对哪些证据可以采取保全措施,仍然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来确
2022-06-30 15,340 -
行政诉讼中证据保全措施有哪些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保全措施多种多样,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种:查封,一般针对不能移动或难以移动的物品而采用的在相关物品上加贴封条或张贴公告的形式;扣押,一般针对容易移动的物品而采用的由法院提取、扣留相关物品的
2022-02-15 15,340 -
财产保全措施有哪些财产保全措施
根据民事诉讼法,财产保全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查封是指人民法院在清点需要保全的财产后,加贴封条,就地封存,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处分的财产保全措施。扣押是指人民法院将需要保全的财
2021-12-01 15,340
-
01:19
反担保措施有哪些
反担保是第三人为借钱人向出借人提供担保时,为了保证将来承担保证责任后对借钱人偿清权的实现,而要求借钱人提供的担保。 主借钱人可以向第三人提供如下类型的反担保措施: 1、借钱人个人不动产所有权的抵押,不动产抵押,一般针对的是以不动产为抵押标的
1,313 2022.04.17 -
01:32
财产保全的措施有多少种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之规定,财产保全可以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的措施,具体而言: 一、查封:是指人民法院对被保全的财物进行清点后,就地封存,防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处分财产的一种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规
1,29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