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劳动合同违约金数额如何确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 对于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方式,考虑到劳动合同的特殊性,结合国外劳动合同违约责任方式的规定,主要应以继续履行,赔偿损失为主,以禁令、申明等防范、补救措施方式为辅,违约金和定金方式不宜适用于劳动合同违约责任场合。 继续履行又称实际履行或特定履行,是指在违约方不履行合同时,相对方请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债务的责任方式。尤其在单位违约时应首选以继续履行的责任方式来承担劳动合同违约责任,这对于竞争日趋激烈、业相对困难的形势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应当注意的是,继续履行仅发生在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形。 劳动者违约,用人单位一般不能援引实际履行制度。这是因为劳动合同有人身依附性,如果强制劳动者履行劳务,无异于对债务人人身施以强制,侵犯人身自由,与现代社会以人格尊重、人身自由受保护的基本价值相违背。 二、劳动合同违约金数额如何确定? 违约金的数额的设定都要求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因素合理确定。 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最多不得超过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工资总额。但是,约定的违约金数额畸高的,当事人可以要求适当减少。 双方当事人因违约金发生争议的,可以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关于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继续履行、赔偿损失、采取补救措施、支付违约金、执行定金罚则等形式。 违约金的数额的设定都要求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因素合理确定。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最多不得超过本人前12个月的工资总额。但是,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高的,当事人可以要求适当减少。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
劳动合同违约金如何确定?
违约金的数额的设定都要求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因素合理确定。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最多不得超过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工资总额。 约定的违约金数额畸高的,当事人可以要求适当减少。双方当事人因违约金发生争议的,可以
2020.10.19 182 -
如何确定劳动合同违约金
违约金的数额的设定都要求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因素合理确定。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最多不得超过本人解除劳动合同前12个月的工资总额。约定的违约金数额畸高的,当事人可以要求适当减少。双方当事人因违约金发生争议的,可以按
2020.01.26 228 -
如何确定劳动合同的违约金
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违约金的数额应考虑双方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的承受能力;2.约定违约金时双方要对等。如果劳动者认为用人单位要求支付的违约金偏高,可以向仲裁委员会申诉,仲裁委员会可以根据劳动者的违约程度、实际收入水平、用人单位的损失等情
2021.02.15 205
-
劳动合同违约金数额如何确定
违约金的数额的设定都要求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等因素合理确定。 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支付的违约金最多不得超过本人前12个月的工资总额。但是,约定的违约金数额畸高的,当事人可以要求适当减少。
2022-06-27 15,340 -
如何确定劳动合同违约金数额
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数额不得超过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 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数额以造成的损失为准。
2022-12-04 15,340 -
如何确定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数额?
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情形只有两种:1、约定了服务期;2、对用人单位负有保密义务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除此之外,不能作出其他约定。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
2022-02-20 15,340 -
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数额如何确定
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情形只有两种:1、约定了服务期;2、对用人单位负有保密义务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除此之外,不能作出其他约定。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
2022-01-28 15,340
-
01:16
合同约定违约金数额过高如何处理
在当事人签订的合同中,如果合同约定的违约金过高,那么违约方就可以向法院又或者是仲裁机构,提出予以适当减少违约金的请求。一般来说,法院或者是仲裁机构会在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之后,对违约金予以适当减少,最终给出一个合理的违约金数额。需要注意的是,判
1,424 2022.04.17 -
01:00
劳动合同违约金怎么算的
我国法律对于劳动合同的违约金的数额没有明确规定,具体可以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决定,但是劳动合同违约金的标准是: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同时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
1,75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