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去看守所起诉离婚,另一方在看守所可以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以到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并且适用一般地域管辖,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被告如果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 1.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居住 2.被宣告下落不明或失踪 3.被劳动教养 4.被监禁。 三、夫、妻离开住所地时的管辖 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起诉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起诉时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四、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情况下管辖 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的,由被告原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被劳动教养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被劳动教养地人民法院管辖。 五、军人离婚案件的管辖 非军人对军人提出的离婚诉讼,如果军人一方为非文职军人,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离婚诉讼双方当事人都是军人的,由被告住所地或者被告所在的团级以上单位驻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夫妻一方在看守所羁押,另一方是可以起诉离婚的。具体经办流程为:先确定管辖法院,确定好管辖法院后,提交相关证据材料。法院立案后,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看守所,法院组织调解,调解不成再安排开庭时间。
可以。如果夫妻中有一方在服刑期间,另一方要提起离婚诉讼,是完全可行的。只是在管辖上会有所不同。对于一方在看守所的离婚案件,需要由被告被监禁地、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的法院管辖,如果说双方都被监禁,那么还是按照一般的诉讼管辖,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
-
一方在看守所另一方向哪个法院起诉离婚
在原告户籍所在地起诉,如原告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在原告经常居住地起诉。 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2020.07.09 141 -
一方在看守所另一方应向哪个法院起诉离婚
在原告户籍所在地起诉,如原告户籍所在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在原告经常居住地起诉。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2021.04.23 179 -
-
本人在看守所离婚, 另一方在看守所的所在地法院起诉离婚可以吗
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以到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并且适用一般地域管辖,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被告如果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告住
2022-05-01 15,340 -
一方起诉离婚另一方可以到看守所离吗
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以到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并且适用一般地域管辖,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被告如果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告住
2022-05-04 15,340 -
一方在看守所可以起诉离婚吗
夫妻一方在看守所羁押,另一方是可以起诉离婚的。具体经办流程为:1、先确定管辖法院,若羁押时间未超过一年的,应当向原告住所地基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羁押超过一年的,应当向被告被羁押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2021-04-14 15,340 -
一方在看守所起诉离婚另一方在看守所期间,法院会怎么判
可以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可以到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诉,并且适用一般地域管辖,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被告如果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告住
2022-04-25 15,340
-
01:01
在看守所可以取保吗可以的,在看守所的嫌疑人如果判决还没有生效,如果符合以下条件的,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首先有权决定取保候审的机关是人民法院,检察院或者是公安机关,其次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在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而采取取保候审
3,608 2022.04.17 -
01:05
在看守所可以取保候审吗可以取保候审。在看守所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案件在如果在侦查阶段,那么就向公安机关申请。在侦查阶段办理取保候审是效率最高的。如果案件在审查起诉阶段,那么会比侦查阶段更加的困难。第三就是审判阶段。例如证据不足,超期羁押的,都有可能会在这个阶段
5,224 2022.04.15 -
01:11
看守所可以取保候审吗看守所不会办理取保候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
1,43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