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合同的法律风险如何防范?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理论上,《》之所以对合同形式实行不要式为主的原则,其重要原因也在于此。合同的口头形式,无须当事人约定。凡当事人无约定或者法律未规定特定形式的合同,均可以采取口头形式。在实践中,合同采取口头形式并不意味着不产生任何的文字凭据,如人们在商店购物,有时也会要求店主开具发票或者其他的购物凭证,但这类文字材料只能视为合同成立的证明,而不能作为合同成立的条件。但反而言之,只要有证据表明口头合同的成立,双方均应严格履行,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口头合同,同样要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口头合同难以取证,不易认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内容,口头缔约,特别是不能即时清洁,而且标的额较大的合同采取口头缔约,将存在相对人否认合同成立、否认合同标的的法律风险。但是,采取口头形式并不是说没有任何凭证,商店的购物发票、小票等能够作为合同成立的证明,但是不能作为合同成立的书面形式。所以,订立标的额较大或者不能即时清洁的合同时,最好采用书面形式。企业订立口头合同时要审慎,一定要注意订立合同的时机和方式。也可以采取录像、录音、寻找见等辅助手段。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口头合同防范法律风险的方式为订立口头合同时录音并录像。最能防范法律风险的方式为不以口头形式订立合同,因为口头合同难以取证,不易认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内容。
口头合同防范法律风险的方法: 1、订立口头合同时应当有证人在场; 2、将口头合同的订立过程用录音录像记录下来; 3、保留相关的证据材料,包括转账记录、提货单、签收单等等。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
关于口头合同防范法律风险的问题
防范口头合同的法律风险的方法如下: 1、签订正规合同文本; 2、签字前一定要看好合同条款; 3、合同条款有约定不明确的,要及时指出补充;等等。
2021.04.21 143 -
合同风险如何防范 如何防范合同风险
通过下列措施防范合同风险: 1.了解合同对方的基本情况,审查其是否具有签约的主体资格。 2.认真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 3.合同施行分级管理。 4.实行承办人制度。 5.注意争议解决条款的约定。当合同当事人约定管辖法院时,所选择管辖的法院一定
2021.02.17 294 -
如何防范购房合同的法律风险
防范购房合同的风险需要注意关于房屋信息及产权、使用权方面的条款是否清晰;关于时间、价格、地点、不可抗拒力的条款是否准确;关于双方当事人的信息是否属实;关于售后物业管理和违约责任的条款是否明确等。
2021.02.15 116
-
口头合同债务如何防范法律风险?
防范口头合同法律风险的方法: 1、有证人在签订口头合同时应在场; 2、用录音录像记录口头合同的订立过程; 3、保留转账记录、提单、签收单等相关证据材料。 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2021-12-25 15,340 -
如何防范合同法律风险?
防范合同法律风险的方法:提前了解合同对方的承包能力、信用状况和业务能力;在签订合同时,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看是否真实、合法、完整;是否遵守公共秩序和良好习俗。
2021-12-31 15,340 -
施工合同法律风险如何防范
防范施工合同风险的措施有: 1、采取双方合理分担的方法转移风险; 2、采用施工合同洽谈权、审查权、批准权三权相对独立,相互制约的办法; 3、加强合同履行时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2022-06-27 15,340 -
如何避免口头合同的法律风险
理论上,《》之所以对合同形式实行不要式为主的原则,其重要原因也在于此。合同的口头形式,无须当事人约定。凡当事人无约定或者法律未规定特定形式的合同,均可以采取口头形式。在实践中,合同采取口头形式并不意味
2022-09-07 15,340
-
01:16
如何防范倒签合同风险
防范倒签合同风险的措施如下: 1、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2、预先调查合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3、仔细审查合同的基本条款; 4、注意合同的权利内容是否公平; 5、以及签字、盖章是否一致。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1、当事人的
784 2022.10.08 -
01:18
口头合同的风险有哪些
口头合同的风险有: 1、因为合同对方的资质没有明确的证明文件,建议慎重选择合同相对人,并着重考察其诚实信用状况,并对其进行资产考察; 2、一旦发生纠纷,口说无凭,效力无法得到证明。建议找双方共同的亲戚或是毫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在三方都在场的
576 2022.10.08 -
00:59
债权转让怎么防范风险
合同债权转让中的风险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避免表见让与的风险。在未收到受让人对价的情况下,不向债务人送达债权让与的通知,这样也可以防范受让人与债务人恶意串通。 第二,避免签订已过诉讼时效或债务人下落不明的债权让与的风险。要求债权人提供催收
1,418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