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的判刑谁说了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院拥有审判权,所以判刑是由法院来断定,监外执行是在判处刑罚并开始执行之后,在满足监外执行的条件时,才能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第三条人民法院的任务是审判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并且通过审判活动,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纷,以保卫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障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人民法院用它的全部活动教育公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自觉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依据法律,应该是主审法官说的算。“错案终身追究”和“法官自由心证”,是法律赋予主审法官的权力。但实际操作中,法官的裁判权受限,合议庭的裁判,庭长没有签字不能打出裁决文书。如果该院院长有不同意见,主审法官必须服从。法官的意见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确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并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民风民俗以及当事人双方实际情况,这样的决定,是法官代表国家公权力作出的法院判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然说话算数。也就是说,法官必须要依法办案,绝对不是无章可循,不是罔顾事实,不是徇私枉法,更别说为所欲为的,否则,这样的法官迟早会被追究相关责任,因为案件时终身追究的。
依据法律,应该是主审法官说的算。“错案终身追究”和“法官自由心证”,是法律赋予主审法官的权力。但实际操作中,法官的裁判权受限,合议庭的裁判,庭长没有签字不能打出裁决文书。如果该院院长有不同意见,主审法官必须服从。法官的意见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在法律法规确定的自由裁量范围内,并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民风民俗以及当事人双方实际情况,这样的决定,是法官代表国家公权力作出的法院判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当然说话算数。也就是说,法官必须要依法办案,绝对不是无章可循,不是罔顾事实,不是徇私枉法,更别说为所欲为的,否则,这样的法官迟早会被追究相关责任,因为案件时终身追究的。
-
判缓刑谁说了算?
法院判缓刑是由法官决定的。人民法院的法官在审理刑事案件时,发现被告人是符合缓刑条件的,在判决时,应当对被告人宣告缓刑,在宣告缓刑时,还可以同时禁止被告人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2020.10.10 269
-
法院判决谁说了算
法律明确规定“合议庭”对案件的处理进行评议。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是单数,内部意见不一致的,就是“少数服从多数”,但不同意见要记入笔录(合议庭评议笔录是属于法定保密文件)。 实际操作中,案件的“负责人”,也
2022-08-13 15,340 -
刑事案件判刑谁说了算?
犯罪嫌疑人最终是否负刑事责任应当由法院判决说了算的。警察只是对公诉案件进行侦查工作,最后是否有罪,该判多少时间,是法官说了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法律另有
2021-08-12 15,340 -
法院取保候审谁说了算
法院和公安机关都可以取保候审。《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
2022-02-13 15,340 -
法院开庭时间谁说了算
法院开庭时间,法院决定的。人民法院对决定受理的案件,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中向当事人告知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或者口头告知,如果您还有其他法律问题的可以咨询相关律师。
2022-07-18 15,340
-
00:54
取保候审是谁说了算
取保候审由谁决定,应当根据刑事案件的阶段进行确定。刑事案件还在公安机关进行侦查,并且需要取保候审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取保候审;刑事案件已经到人民检察院的,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按照相关规定作出决定,检察长可以决定
3,862 2022.04.17 -
01:17
法院判了实刑因病看守所拒收
法院判了实刑因病看守所拒收的,法院会判决暂予监外执行,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如果犯罪嫌疑人确实身患重病的,看守所可以不予接受,此时侦查机关应当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
8,828 2022.05.11 -
01:06
法院判缓刑之前的征兆
想要知道法院在什么时候会判处被告人缓刑,就需要明确缓刑的适用条件。具体而言,适用缓刑需要符合以下条件:1、被告人的犯罪情节比较轻微,犯罪手段和造成的危害结果并不严重。2、被告人存在悔罪表现,积极认罪。3、被告人没有再度犯罪的危险,与悔罪表现
13,15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