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共同债务共签,共同债务如何认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等相关法律知识。由此可见,未来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应该会以夫妻共签为原则,而以未签为例外。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110ask.com,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1、夫妻双方共同签名; 2、夫妻一方事后追认共同意思; 3、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法律规定,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
-
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怎么认定
夫妻共同债务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须产生于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即双方结婚之日起至离婚时止的期间。但婚前为结婚后共同生活购置物品所负的债务,应当为夫妻共同债务。二是须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共同生产、经营活动,包括为履行抚养、赡养义务等。
2021.03.01 284 -
什么是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是指为满足夫妻共同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包括: 1.夫妻为家庭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2.夫妻一方或双方为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所负的债务。 3.为支付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教育、培训费用所负的债务。 4.夫妻共同从事生产、投资经营
2021.01.03 181 -
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遵循以下规则: 第一,共债共签规则,夫妻双方对债务作出共同承担的意思表示;第二,共同生产生活规则,只要用于共同生产或生活,即使没有夫妻双方签字,都应被认定为共同债务;第三,家事代理推定规则,夫妻一方举债,只要基于家庭日常生
2021.03.28 233
-
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
夫妻共同债务主要是基于夫妻的共同生活需要,以及对共同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和处分而产生的债务。 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应当在夫妻之间与债权人利益之间寻找一种符合公平正义的平衡点。在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这
2022-07-22 15,340 -
如何认定夫妻共同债务(共同债务中
1、夫妻共同签字即可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2、家庭日常生活所负的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如果未具名举债的夫妻另一方认为该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则应当证明该债务没有用于家庭日常生活需要。 3、大额债务
2022-06-04 15,340 -
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是共同债务
判断债务是否为夫妻共同债务,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1、该经营活动是否取得了夫妻另一方的同意; 2、经营收益是否共享即使夫妻另一方没有同意,但是经营收益用于共同生活或者另一方追认亦可定为共同债务。夫
2022-05-26 15,340 -
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为共同债务?
《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规定:“债权人就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个人名义所负债务主张权利的,应当按夫妻共同债务处理。但夫妻一方能够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明确约定为个人债务,或者能够证明属于婚姻法第十
2022-07-21 15,340
-
01:08
怎么认定夫妻的共同债务
夫妻共同债务,指的是夫妻双方为了满足共同生活的需要,所负的债务,夫妻共同债务一般主要是基于夫妻双方的家庭共同生活的需要,及对共有财产的使用、管理、收益和处分所产生的债务。 以下三种情况,可以被认定为夫妻的共同债务: 1、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
4,089 2022.04.15 -
01:57
如何界定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这就包括了:工资、奖金;生产、经营的收益;知识产权的收益;继承或者赠与所得的财产,除了遗嘱或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或者夫妻一方
987 2021.07.05 -
01:10
夫妻共同债务离婚了如何分割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的规定,对于夫妻共同债务,在离婚的时候,双方应当使用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偿还。但是需要注意,如果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双方约定了财产归各自所有的,共同债务就应当由双方协议清偿。另外,如果协议不成的,应当由人民法院做
503 202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