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动物园饲养的动物的侵权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动物园承担责任时,应当适用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就责任主体而言,就是动物园。不过,动物园究竟在民事主体中归于何种类型,可以具体考虑。实践中,它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组织。但是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能否作为饲养人或管理人免责或者减轻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在学界存在争议。一是认为受害人的过错不影响动物园责任的承担;二是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会导致动物园责任的减轻或免除,这是类推适用《》第78条的结果。笔者认为,动物园的免责事由在《侵权责任法》第81条有相对明确规定,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免责。所以,受害人的过错,如在规定的区域拍照受伤,应当认定为未尽到管理职责,不能免责。这是适用过失相抵一般规则的结果(即《侵权行为法》第26~27条)在司法实践中,可以通过提高动物园的注意义务标准来平衡受害人与动物园的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七十八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第八十一条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野生动物园动物致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责任,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但是如果动物园证明已经尽到了管理职责的,则动物园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动物致害的,如果该动物有主人的,由主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如果被伤害者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则主人可以减轻责任或者不承担责任。 如果动物没有主人的,则造成他人伤害的,只能由被伤害者自己承担责任。
-
饲养动物侵权过错责任如何确定?
饲养动物的侵权过错责任应通过以下要件进行确定: 1、致害动物须为饲养的动物; 2、侵权行为的存在; 3、须是动物的独立动作致害; 4、损害结果的存在; 5、侵权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2021.02.27 152 -
民法典动物园饲养动物侵权如何划分责任
民法典动物园饲养动物侵权的应由动物饲养者或者动物园管理者承担侵权责任。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无免责事由,仅在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形下,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才可以依法减轻或者不承担其动物饲养责任。
2021.04.10 130 -
饲养动物侵权的责任
饲养宠物致人损害的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但是,能够证明损害是因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不承担或者减轻责任。动物园的动物致人损害的适用过错推定原则。
2021.02.09 164
-
动物园饲养动物侵权如何划分责任
动物园承担责任时,应当适用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就责任主体而言,就是动物园。不过,动物园究竟在民事主体中归于何种类型,可以具体考虑。实践中,它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组织。但是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能否作
2022-08-29 15,340 -
民法典动物园饲养动物侵权如何划分责任
民法典动物园饲养动物侵权的应由动物饲养者或者动物园管理者承担侵权责任。 未对动物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损害的,无免责事由,仅在被侵权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形下,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才可以依法减轻或者不承
2022-05-15 15,340 -
动物园饲养动物侵权怎样划分责任
动物园承担责任时,应当适用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则。就责任主体而言,就是动物园。不过,动物园究竟在民事主体中归于何种类型,可以具体考虑。实践中,它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其他组织。但是受害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能否作
2022-08-29 15,340 -
动物动物饲养人的侵权责任
我国饲养动物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即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如果受害人故意,则免除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责任。如果是重大过失,则减轻动物饲养人或
2022-06-04 15,340
-
00:57
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如何处罚走私珍贵动物、珍贵动物制品罪,指的是行为人违反了海关的规定要求,躲避海关的监管,非法携带、运输或者邮寄我国规定的珍贵动物、以及珍贵动物制品,进、出国境的行为;珍贵动物,主要是针对中国特有的珍贵稀有动物、以及虽然不属于我国的特产,但在世界上已
564 2022.04.17 -
01:12
抚养权如何确定抚养权的问题首先由夫妻双方结合子女意见协商决定,若协商不成,可起诉到人民法院,由法院判决。我国《民法典》对于子女抚养权归属的规定如下:1、两周岁以内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2、孩子一直随某一方生活,如果离婚后改为随另一方生活,对其生活习惯改
2,408 2022.04.15 -
01:16
如何确定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对专利侵权案件的管辖进行确定,可按照以下规定: 没有经过专利权人的同意,为了生产经营,而对产品进行制造、使用、销售发明等的行为,由该产品制造地的法院进行管辖,不清楚制造地的,由该产品的使用地或销售地的法院受理。 为了生产经营目的而使用专利方
52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