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制度是什么意思?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不当得利应当全额返还,关键在于证据,不过这个案子我个人觉得起诉不当得利有点问题,因为女儿让母亲为其保管钱财,说明目前占有女儿的钱是合法的,母亲侵犯的是你的财产权,直接根据第一百一十七条【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起诉即可。相关:不当得利返还的方式 1、返还原物:即当原物尚存时,应返还原物 2、价额偿还:关于价额的计算方法,通说认为,当受益人所受利益为劳务时,其价额为劳务的通常报酬当原物因附合而丧失所有权时,应以因附合对于受益人所生的利益即物的升值为标准当原物因他人侵权而灭失时,应以受益人所得赔偿额为限当原物被消耗时,应以消耗时的市场价格为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通常情况下,回避制度一般是指,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退出对本案审理的制度。通常是为了让案件获得公正的审判,从而设立的一项制度。按照法律规定,回避的人员有:审判人员、书记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翻译人员、鉴定人和勘验人等。
回避制度是什么意思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指的是为了保证案件得到公平公正的审理,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该案件的审理活动的制度。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包括:案件的审判人员(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鉴定人员、翻译人员等。回避的方式可以是自行回避,如果相关人员未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具体应当回避的情形如下: (1)是本案当事人或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2)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3)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4)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
-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是什么意思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意思是,被执行人没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要向法院报告其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的,就属于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财产报告与执行相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
2022.04.14 18,925 -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是什么意思
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规定,被执行人没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要向法院报告其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的,就属于违反财产报告制度。 所谓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是指被执行人在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财产给付义务时,必须按人民法院出具的《被
2020.06.26 404
-
回避制度是什么意思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具有法定情形,必须回避,不参与案件审理的制度。所谓法定情形,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审判人员参加对案件审理的情形。回避制度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制度。
2022-08-18 15,340 -
" 回避制度" 是什么意思
民事诉讼法中的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平公正审理,要求与案件有一定利害关系的法官或者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案件审理活动的制度。适用回避制度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审判人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鉴定人
2021-11-29 15,340 -
不当得利制度中的回报是什么意思
不当得利应当全额返还,关键在于证据,不过这个案子我个人觉得起诉不当得利有点问题,因为女儿让母亲为其保管钱财,说明目前占有女儿的钱是合法的,母亲侵犯的是你的财产权,直接根据第一百一十七条【返还财产和赔偿
2022-07-05 15,340 -
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是什么意思
民事诉讼法规定,被执行人没有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要向法院报告其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的,就属于违反财产报告制度。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四十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
2022-03-12 15,340
-
01:29
管制是什么意思
在刑法的有关规定上,管制和有期徒刑、以及死刑具有一样的性质,它属于一种刑事处罚措施和种类,只是在严重程度和执行方式上与有期徒刑、死刑的有所不同;管制最大的特点是不关押犯罪人,也就是说犯罪人无需进监狱服刑,一般是实行社区矫正,且限制犯罪人的一
7,515 2022.04.17 -
01:31
债权申报是什么意思
债权申报是指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时,当受理破产申请后,债权人要申报债权。债权申报是有时间限制的。债权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人民法院应当确定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期限。债权申报期限自人民法院发布受理破产申请公告之日起
2,552 2022.04.17 -
01:22
竞业限制期限是什么意思
由于竞业限制协议会严重限制劳动者的择业权,因此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协议,作出了特别的期限限制。竞业限制的期限就是指,用人单位与离职的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协议时,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在法定的期限之内约定具体的期限。具体来说,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
3,99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