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房产时已支付首付款,但售楼处却拒绝签合同,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果购房者向开发商支付了首付款,但开发商未能在约定期限内与购房者签署合同,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在约定期限内履行签订合同的义务。如果开发商在期限届满后仍未与购房者签署合同,购房者可以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商双倍返还定金并返还首付款。如果开发商未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或未按照购房者要求履行相关义务,购房者还可以选择起诉至法院要求开发商签订合同。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一、协商和解。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在自愿、互谅基础上,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 二、投诉调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争议后,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即由第三方对争议双方当事人进行说服劝导、沟通调解,以促成双方达成解决纠纷。 三、行政申诉。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权益争议后,可请求有关行政部门解决争议如向工商行政部门12315进行申诉。它具有高效、快捷、力度强等特点。 四、提请仲裁。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自愿将争议提交仲裁机构调解并作出判断或裁决。 五、提起诉讼。消费者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判。以上就是关于消费者维权的途径,谢谢阅读!
-
商品房买卖合同未签订首付款已付如何退款
首付交了合同没有签退房的方式分别有: 1、购房方可以先和开发商进行协商,看开发商是否同意退房; 2、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调解; 3、调解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4、当事人有签订仲裁协议或仲裁条款的,可以申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
2022.06.06 26 -
买房给了首付,买房时没签合同,但有购房收款凭证
1,首付款能够退款,但是需要交纳肯定的退房违约金,至少购房者交纳的“定金”开发商是有权没收的! 2,定金是指在合同订立或在履行之前支付肯定数额的金钱作为保证的保证方式。给付定金的一方称为定金给付方,接受定金的一方称为定金接受方。 3,当合同
2024.07.09 5
-
已付款对方却拒不发货,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一、协商和解。消费者与经营者在发生争议后,在自愿、互谅基础上,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和解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 二、投诉调解。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发生争议后,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即
2024-08-23 15,340 -
购房者已支付首付但未签署合同,如何办理退款手续?
交了首付没签合同是否可以退房?根据《民法典》中申请退房的相关规定,可以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1. 延期交付房屋:如果开发商与购房人在合同中约定的交房日后,迟迟得不到开发商的入住通知,购房人可以要求
2024-11-10 15,340 -
消费者在购物中支付7000元后拒绝退款,如何维权?
起诉步骤如下: 1. 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的证据材料。 2. 立案庭的法官在接到当事人提交的诉状后进行审查,如果符合立案条件,就会向原告发送案件受理通知书、举证通知书以及诉讼费用交纳通知。 3. 如
2024-12-02 15,340 -
购房者已支付首付,开发商却迟迟未与签署合同,如何解决?
如果购房者向开发商支付了首付款,但开发商在约定期限内未与购房者签署合同,购房者可以要求开发商在约定期限内履行签订合同的义务。如果期限届满开发商仍未签订合同,购房者可以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开发商双倍返还
2024-11-08 15,340
-
01:01
如何退购房首付款
购房者如果想要退房退首付款,那么可以首先与开发商进行协商,看开发商是否同意。如果双方都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可以签订正式的退房协议,办理相关的退房后续手续。如果开发商不同意,那么购房者应当向开发商发出解除合同的通知,并且要有正当的理由来解
1,287 2022.04.15 -
01:11
先交首付在签购房合同合法吗
先交首付,再签订购房合同,合同也能够成立生效。具体来说,由于涉及的标的额较大,而且容易发生纠纷,房屋买卖合同应当采取书面的形式来进行订立。但是,我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条规定了,如果房屋买卖合同的当事人在签订合同之前,已经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
3,061 2022.05.11 -
01:25
离婚后拒绝支付抚养费怎么办
对于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孩子的一方不给抚养费的处理办法,分为以下两种情况:1、如果是协议离婚的话,当事人只能凭离婚协议书和其他证据材料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当时约定的抚养费金额需要更改,法院就会综合当事人离婚时的约定、双方经济状况、当地生活水平等
2,11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