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可以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会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需要达到的数额为个人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单位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可以被立案的情况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
什么情况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立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立案标准是; (1)个人非法吸收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数额在一百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一百五十户以上的; (3)个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
2020.02.04 117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还有什么情况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以下情形: 1、以高额付息方式吸收不特定公众存款; 2、以筹集发展资金为名向不特定公众借款; 3、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 4、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等。
2020.10.01 120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公众存款吸收
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2020.06.13 616
-
什么情况下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2023-08-26 15,340 -
哪些情况下可以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会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
2023-09-28 15,340 -
什么情况下会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会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
2023-07-24 15,340 -
哪些情况下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会成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
2023-08-18 15,340
-
01:27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什么根据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知道,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指的是犯罪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金融管理的法律法规,通过非法途径向公众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存款,从而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本罪的认定标准如下: 第一,在客体上,犯罪嫌疑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侵
2,162 2022.04.17 -
01:02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怎么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导致金融秩序被扰乱的行为。此罪是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刑法对此罪规定了两个量刑幅度,一般情形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
2,956 2022.05.11 -
01:07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保释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可以取保候审。结合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如果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轻微,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或者虽然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可以向办案机关
79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