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合同纠纷如何撤诉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整理现有证据。现有证据包括合同及合同履行的相关材料,要求是原件。如果某些材料不是原件,应让律师审查是否会影响诉讼结果。 2、确定管辖法院。对于合同纠纷以及相关财产权益纠纷来讲,法院管辖可分为约定管辖和法定管辖。在合同起草时,如条件具备,可根据直接约定管辖。如没有约定管辖,则实行法定管辖,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要到被告所在地或合同履行地起诉。 3、根据案件难易等情况,判断是否要请律师。对于复杂案件以及在异地诉讼的律师,建议聘请律师,避免因小失大。 4、准备开庭。
经济纠纷可委托律师代为起诉,立案时需要提供起诉状和相应的证据材料。 起诉流程具体如下: 1、撰写民事起诉状,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窗口立案; 2、案件被受理后,法院会给你一份缴费通知书,按照指示向指定银行缴纳诉讼费用,再将银行给你的缴费单据拿到法院换票; 3、等待法院通知开庭,一般会给你发开庭传票的; 4、按照传票指示的时间、地点出庭参加诉讼; 5、开完庭等待判决结果,如对结果不服,自收到判决结果之日起向中级人民法院上诉。起诉是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的行为。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因此,起诉才可能引起诉讼程序,使诉讼活动开始。起诉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只有有效地行使起诉权,才可能使人民法院启动诉讼程序。
-
经济纠纷如何起诉
撰写民事申诉书,收集有关证据,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窗口立案。案件受理后,法院会给你一张付款通知书,按照指示向指定银行支付诉讼费,然后拿着银行给你的付款单据到法院兑换。等待法院通知开庭时,通常会向你发出法院传票。在传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出庭
2022.04.13 682 -
经济纠纷如何起诉?
有经济纠纷的,一方可以起诉至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根据事实情况进行判决。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起诉
2020.12.01 261 -
如何起诉经济纠纷
经济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经济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纠纷。经济纠纷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经济合同纠纷,如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技术合同纠纷、承揽合同纠纷等;二是经济侵权纠纷;如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所有权侵权纠纷、经
2020.11.10 161
-
如何申请撤诉经济纠纷
双方可以达成还款协议,确定还款日期,然后申请撤诉,但你要承担一半的诉讼费。因为撤诉的,诉讼费退一半。到期后,如果他不还,还可以起诉。当然最好是开庭后由法院主持调解,对于生效的调解书可以强制执行,这样你
2022-08-10 15,340 -
经济合同纠纷如何起诉
经济纠纷起诉流程: 1、撰写民事起诉状,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窗口立案; 2、案件被受理后,法院会给你一份缴费通知书,按照指示向指定银行缴纳诉讼费用,再将银行给你的缴费单据拿到法院
2023-03-03 15,340 -
公司合同经济纠纷如何起诉
公司合同经济纠纷起诉流程如下: 1、撰写民事起诉状,收集相关证据材料,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立案窗口立案; 2、案件被受理后,法院会给一份缴费通知书,按照指示向指定银行缴纳诉讼费用,再将银行给的缴费单据
2022-10-15 15,340 -
经济合同纠纷起诉条件有哪些?经济合同纠纷如何打官司
经济合同纠纷是指当事人双方在依法签订经济合同之后,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意见分歧或争议。那么,经济合同纠纷起诉条件有哪些?经济合同纠纷如何打官司?经济合同纠纷诉讼费用有哪些?江苏封强律师事务所罗燕梅
2022-10-14 15,340
-
01:14
经济纠纷合同如何写
经济纠纷合同应当写明订立合同目的和其他情况,然后写明达成一致意见的具体内容、合同履行程序各事项、权利与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如果当事人发生纠纷,当事人可以在自愿互谅的情况下,就已经发生的争议进行协商解决,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的,需要签订和解协
897 2023.02.22 -
01:19
因经济纠纷如何诉讼离婚
首先,起诉离婚适用于夫妻双方中有一方不同意离婚,或者双方就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归属等问题无法达成合意的情况。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起诉离婚主要有以下程序:1、起诉一方应当依法提交起诉状。起诉状中应当包含的信息有:原告和被告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
1,231 2022.04.15 -
01:14
经济合同纠纷起诉有效期
在法律上并不存在起诉有效期这一种说法,正确的表达应当是:诉讼时效。根据我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对于一般的民事纠纷,诉讼时效为三年。因此,经济合同纠纷的诉讼时效为三年。而发生经济合同纠纷之后,当事人应当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遭受损害、
1,29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