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订好的合同定金和违约金比例标准是怎么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法律的相关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交换商品的百分之二十。定金数额不宜定得过低,也不宜定得过高。定金数额过低,则起不到担保合同履行的作用;但若定金数额定得过高,则有可能使得受约方获得的损害赔偿过分的高于其实际损失。 合同定金违约如何赔偿 在司法实践中,如果定金合同中约定的数额超过了主合同标的20%,则把定金合同中约定的定金数额降至主合同标的的20%即可,而不应将此种定金合同视为当然无效。即约定的定金中,超过百分之二十的那部分定金将会被视为无效而取百分之二十为定金的数额。 由于定金罚则是把双刃剑,因此如果合同定金的接受方对自己的信心不是太足,应当适当降低定金的支付比例,那么合同定金比例是多少呢?一般而言,定金交付的比例为商品总额的百分之十。 合同定金违约如何赔偿? 1、合同当事人有定金约定的,只有具备以下条件时,才适用定金罚则。须有定金的实际交付。当事人之间虽有交付定金的约定,但并未实际交付的,在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时,不能使用定金罚则,因为此时尚不能确认定金合同有效成立。 2、主合同须为有效。只有主合同有效时,才会发生定金罚则的适用。如主合同无效或被撤销时,即使当事人已有交付和收受定金的事实,也不能适用定金罚则,接受定金的一方应将收受的定金返还给交付方。双方应当按无效合同的法律后果处理。 3、须有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的事实。不履行合同是指当事人根本不履行其应当履行的合同义务,没有实施履行合同的行为。那如果合同中既约定了违约金又约定了定金,这时是否可以同时主张适用定金罚则和违约金呢?答案是不可以。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违约金是当事人约定的。但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违约金没有具体的比例,违约金一般等于违约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违约金上限:一般来说合同违约金上限是不超过实际损失的30%。
-
-
是不是合同一定要规定好违约金的比例
合同并不是一定要规定好违约金的比例,合同可以约定违约金也可以不约定,即使约定了违约金的,也不是必须在合同中写明比例。 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违约金比例的,则在一方违约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违约造成的实际损失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支付违约金。
2021.02.27 83 -
-
违约金和违约金的比例是多少
违约金没有规定的比例,双方都接受就行.违约金的比例规定要看具体的内容,如开发商延期交房,其违约赔偿为万分之二;买方违约,定金不能收回,卖方违约加倍返还定金等.一般涉及到开发商违约的内容,赔偿的比例就较
2021-04-14 15,340 -
合同违约金的比例
合同签订双方可以自行约定违约金比例。但如果发生纠纷,对方在诉讼过程中主张违约金约定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
2022-05-05 15,340 -
合同约定的违约金的比例是多少?
约定的违约金比例一般不得超过合同标的金额的30%。违约金金额由双方协商确定,违约金条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但违约金超过违约造成的损失的30%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适当减少。
2021-12-26 15,340 -
合同约定违约金的比例怎么计算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工程合同违约金一般由双方事先约定在合同中填写。当一方当事人违约,就会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违约金额。没有约定的,违约金以受到的实际损失为限,如果违约金过高可以在诉讼中向法院通过反诉或抗辩
2021-11-30 15,340
-
01:04
签订合同定金还是订金签订合同是定金。订金我国法律目前是没有明确规定的,属于约定俗称的产物。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的,为保证债权的实现,由一方在履行前预先向对方给付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者其他代替物。定金是担保的一种。由于定金是预先交付的,定金的数额在事先也是明确的,因
5,685 2022.05.11 -
01:13
合同逾期的违约金怎么约定合同逾期的违约金约定方式有以下两种:1、约定违约方违约时,根据违约的具体情况向受损害一方支付一定数额违约金;2、约定违约方违约时,根据受损害一方产生的实际损失支付违约金。需要注意的是,能够受保护、受到法院支持的违约金,必须是在合理区间范围内
1,560 2022.04.15 -
00:52
土地合同未约定违约金标准土地合同产生纠纷的时候,如果没有约定违约金的标准,并不是说就不能够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了。在产生纠纷之后,如果交易双方能够对于违约金标准达成一致意见的,那么可以按照双方达成的一致意见来解决。如果双方也不能够达成一致的意见,那么就只能够将争议
1,35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