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单位不发工资应该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工资按月发放,隔月发放违法,本月工资下月发合法。拖欠工资,不发工资、克扣工资劳动者可以打12333电话投诉,该电话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电话。也可以到劳动局监察大队投诉。由于公司未能按时发放劳动报酬,劳动者可以提出辞职,并要求经济补偿。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行政部门进行举报,由劳动监察大队责令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劳动监察大队协调不成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拒不执行的,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2.《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单位不发工资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维权::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请求支付令。
单位不发工资: (1)劳动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2)在企业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下,还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向当地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
单位不发工资该怎么办
单位不发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讨要: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020.03.11 175 -
用人单位不发工资应该怎么做
用人单位不发工资的,应当按下列办法来处理:劳动者积极与单位协商,要求其给付;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依法去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2022.08.11 146 -
单位不按时发工资该怎么办
单位不按时发工资的处理方法如下: 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 2、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 单位不按时发工资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022.08.09 445
-
单位不发工资应该怎么办
单位不发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讨要工资:与用人单位协商;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向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2022-06-10 15,340 -
过年单位不发工资应该怎么样办?
【法律意见】 用人单位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劳动者有3个途径可以要求支付工资: 1、劳动者可以到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投诉;优点:方式简单。缺点:各地执法力度可能不是很大; 2、可以到当地人力资
2022-08-22 15,340 -
单位不发工资应该怎么样办?
其一,先找企业工会组织协商。其二,协商不成或者私企没工会的,找劳动部门申请仲裁。其三,后,企业还是不给钱,再去起诉。
2022-09-02 15,340 -
2022年单位拖欠工资的应该怎么办
1、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依法进行维权。 2、维权方式有: (1)通过向劳动局或者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来引起企业的重视; (2)双方可以进行协商,如果用人单位拒绝协商的话,那么可以准备相关材料到劳
2023-01-06 15,340
-
01:00
单位一直拖欠工资不发怎么办劳动局有专门的部门叫“劳动执法监察大队”,可以找这个部门投诉,劳动执法监察大队会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依法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情况属实的,会责令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补偿金(25%拖欠工资额),必要时也可以责令其支付赔偿金,比如劳动
1,260 2022.04.17 -
00:55
单位代发工资证明怎么开工资单单位证明,一般可以让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开具,通常需要包含以下内容: 1、劳动者的身份证号码; 2、劳动者的工作年限; 3、劳动者的工作岗位; 4、劳动者的年收入; 5、最后需要用人单位盖章,写清楚开具日期。 除此之外,用人单位在支付工
8,129 2022.05.11 -
01:07
工资不发怎么办首先,逾期不支付劳动报酬属于违法行为。如果老板一直拖欠工资的,员工可以到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进行投诉。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行政部门有义务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劳动报酬,用人单位逾期不支付报酬的,应当按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
3,85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