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刑事案件有两个作证的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刑事案件一般来说是有一定的证人要求,但是如果证人有两个以上的,检察院是可以不进行起诉。 新刑诉法第187条规定:控辩双方对书面证言有异议,且该书面证言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提供该书面证言的证人有必要出庭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五条 具有下列情形的证人,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出庭作证;经依法通知不出庭作证证人的书面证言经质证无法确认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一)人民检察院、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该证人证言对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的; (二)人民法院认为其他应当出庭作证的。 证人在法庭上的证言与其庭前证言相互矛盾,如果证人当庭能够对其翻证作出合理解释,并有相关证据印证的,应当采信庭审证言。 对未出庭作证证人的书面证言,应当听取出庭检察人员、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意见,并结合其他证据综合判断。未出庭作证证人的书面证言出现矛盾,不能排除矛盾且无证据印证的,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刑事案件是可以合并审理的,具体体现是2012年12月20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以下简称为《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3条:“一人犯数罪、共同犯罪和其他需要并案审理的案件,其中一人或者一罪属于上级人民法院管辖的,全案由上级人民法院管辖。”这是我国最高审判机关对于刑事案件合并审理作出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通过这一司法解释可以看出:首先,该条规定承认了案件合并审理的存在。《最高人民法院解释》第13条赋予了我国法院对一人犯数罪进行合并审理(客观合并审理)及共同犯罪中主从犯进行合并审理(主体合并审理)的合法性;其次,这一规定承认了多种合并审理类型的存在。数罪并罚和共同犯罪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内容,除此之外,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大量其他合并审理的内容,法律在此进行了总括性的规定;最后,本条规定了不同级别法院之间的案件合并审理方式。
批捕时律师有以下工作: (1)提供法律服务、代理申诉和控告; (2)代为申请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3)会见犯罪嫌疑人; (4)拘留期限届满,而又没有批准逮捕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可以要求解除强制措施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5)逮捕期限届满,而又移送检察机关或变更强制措施的,可以要求解除强制措施或者变更强制措施,可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
两个刑事案件合并审理的审理期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的规定,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第一审刑事公诉案件、被告人被羁押的第一审刑事自诉案件和第二审刑事公诉、刑事自诉案件的期限为1个月,至迟不得超过1个半
2021-01-07 15,340 -
刑事案件审理期限一个月还是两个月
根据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刑事案件的审限如下: 1、第一审审限 第二百零二条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
2020-12-26 15,340 -
刑事案件一定要审理后两个月才判决吗
不一定《刑诉法》第二百零二条:人民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应当在受理后二个月以内宣判,至迟不得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以及有本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情形之一的,经上一级人民法
2022-02-07 15,340 -
刑事案件两个被告人开庭审理可以不
在同一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法院可以同时开庭,但是在在法庭调查时应该分开进行。根据《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九十六条,起诉书指控的被告人的犯罪事实为两起以上的,法庭调查一般应当分别进行。同时,根据案
2022-02-11 15,340
-
00:55
刑事案件审理期限审查期限,即法院审理公诉案件,在受理后二个月内宣判,时间最慢不能超过三个月。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或者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还有法律规定情况之一的,经过批准之后,可以把时间延长三个月;如果有特殊情况,还需再延长时间的,则要报请最高法院进行批准
5,036 2022.04.15 -
00:57
买假的证件算刑事案件吗买假的证件是否算刑事案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行为人买假证的情节不算严重的,不算刑事案件,只是属于违法行为,由公安机关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情节特别轻的,也不需要给予治安处罚,只是批评教育,让行为人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不要买假证;情节严
6,557 2022.05.11 -
01:06
刑事案件审理流程怎么走刑事案件的审理流程如下:1、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如果属于受害人自诉案件,则由受害人自行向人民法院起诉。2、法院受理案件并决定开庭审判。法院决定开庭审判的,应通知公诉方与被告人及被告人的辩护人。3、开庭审理。4、宣判。法院应当公开宣告判决,并
1,75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