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如何处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包括作为物证的货币、有价证券等,应当随案移送。 第一审判决、裁定宣告后,被告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述证据移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对不宜移送的实物,应当依法鉴定、估价的,还应当审查是否附有鉴定、估价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三百六十二条,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包括作为物证的货币、有价证券等,应当随案移送。 第一审判决、裁定宣告后,被告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述证据移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包括作为物证的货币、有价证券等,应当随案移送。 第一审判决、裁定宣告后,被告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第一审人民法院应当将上述证据移送第二审人民法院。 对不宜移送的实物,应当依法鉴定、估价的,还应当审查是否附有鉴定、估价意见。
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对实物证据进行收集和提取。 2、实物证据的固定保全,以不毁损不变形不丢失为原则,尤其是要注意分案分别保管,以防止不同案件的证据相互混淆。 3、对实物证据的审查则主要是查明其与案件的关联性。 4、在法庭调查阶段,实物证据由双方当事人向法庭和对方当事人出示或播放,双方进行质证并经过法庭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
人民法院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如何处理
1、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对实物证据进行收集和提取。 2、实物证据的固定保全,以不毁损不变形不丢失为原则,尤其是要注意分案分别保管,以防止不同案件的证据相互混淆。 3、对实物证据的审查则主要是查明其与案件的关联性。 4
2020.04.16 176 -
人民法院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如何处理?
人民法院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妥善保管,同时对其进行查证,证明其合法性以及证明力。《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用于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都是证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
2020.02.18 129 -
法院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怎么处理?
人民法院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的处理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采用适当的方法及时对实物证据进行收集和提取。以不毁损不变形不丢失为原则对实物证据进行固定保全。对实物证据的审查则主要是查明其与案件的关联性。在法庭调查阶段,实物证据须经当庭出示
2020.12.20 98
-
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款项及其覆回的,应当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
答:《刑事诉讼法》第198条第2款规定:“对作为证据使用的实物应当随案移送,对不宜移送的,应当将其清单、照片或者其他证明文件随案移送。”实践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封、扣押、冻结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
2022-01-24 15,340 -
证明物证作为直接证据使用的情况
所谓直接证据,是能够直接证明主要事实的证据。物证能否成为直接证据,关键看要证明的事实是什么。比如说,同样是一把枪,在涉枪的故意伤害案件,就是个间接证据,但如果是做为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犯罪案件的物证,就是
2021-08-04 15,340 -
对于伪造证据、伪造证据、妨碍作证的行为,应如何处罚
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诉
2022-03-30 15,340 -
实物的证据在案件移交时应如何处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被告人的财物及其孳息,应当妥善保管,以供核查,并制作清单,随案移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者自行处理。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对违禁品或
2022-09-01 15,340
-
01:27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如何行使
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是按照民法的共同共有关系来处理。因此,如果合作人想要行使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就应当获得对方当事人,也就是共同共有人的同意。但是,对于可以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就不需要适用上述的要求。能够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主要是指,作者各自
2,116 2022.04.15 -
00:56
高空作业证如何办理
高空作业证书需要从安全监管局下属培训机构考试。根据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在参加培训前必须到当地县级以上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者方可参加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培训报名时需填写《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申报表》,交一寸近
4,355 2022.05.21 -
01:14
持有、使用假币罪如何处罚
对于行为人犯持有、使用假币罪的,依法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涉嫌金额巨大的,依法可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涉嫌金额特别巨大的,依法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
1,10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