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诉离婚可以委托律师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诉讼离婚可以委托律师,但开庭时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出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离婚诉讼当事人有权委托1-2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代为当事人参与诉讼程序。当事人委托律师代为诉讼的,应当与律师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并向律师出具授权委托书。另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表达意思外,还应当出庭;因特殊情况不能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诉讼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就是否离婚、财产分割、债务分担、子女抚养等问题无法达成一致,向人民法院起诉,经审理后,人民法院通过调解或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离婚制度。当事人选择通过诉讼离婚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以下材料:1、民事诉讼状;2、离婚案件双方的主体身份证明;3、离婚案件当事人双方系夫妻关系的证据;4、离婚案件双方夫妻关系破裂的证据;5、证明一方抚养子女的证据;6、证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三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可以聘请律师或者其他公民作为您的诉讼代理人,代替书写起诉书、准备证据材料、庭审,但是有关是否同意离婚的部分,法官需要在法庭上询问本人的意见,也就是说,起码有一次庭审当事人是必须要参加的。
-
起诉离婚委托律师可以吗
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参加离婚诉讼。但是,当事人即使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2020.12.04 164 -
起诉离婚可以委托律师去吗
离婚一般委托律师后仍应当出面,除非本人不能表达意思因特殊原因确实不能出庭并且向法院提交了书面意见的。律师是可以代理离婚案件的,但如果当事人能出席庭审的,应该出席法院的庭审,不能由律师完全代表当事人,另外办理离婚手续可以委托律师代理权利,但是
2020.02.19 165 -
起诉离婚可以委托律师诉讼吗
离婚诉讼可以委托,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但是,当事人即使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应出庭。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出庭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意见。
2020.06.22 144
-
离婚起诉可以委托律师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
2022-08-22 15,340 -
起诉离婚可以委托律师吗?
起诉离婚可以委托律师,但不必委托律师。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对当事人而言,如无诉讼经验或法律知识,建议请律师处理。更丰富的律师专业,能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2021-11-04 15,340 -
离婚起诉可以委托律师吗
离婚案件可以委托律师代理,但不能特别授权(也就是你说的全权代理) 男女双方作为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原则上是必须都到场出庭的 《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二条离婚案件有诉讼代理人的,本人除不能表达意思的以外,仍
2022-08-12 15,340 -
起诉离婚可以吗?委托律师吗?
诉讼离婚可以委托律师,但开庭时没有特殊情况必须出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离婚诉讼当事人有权委托1-2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代为当事人参与诉讼程序。当事人委托律师代为诉讼的,应当与律
2021-11-18 15,340
-
01:01
离婚可以直接委托律师吗离婚可以直接委托律师。离婚可以委托律师全权代理。但离婚诉讼中,当事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后,仍然应当亲自出庭。也存在特殊情况。离婚案件中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当事人,以及因特殊困难无法出庭,并且向人民法院提交了书面意见的,当事人也可以不出庭。无民事行
1,192 2022.04.17 -
00:53
离婚诉讼可以委托人吗首先,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起诉,但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的授权委托书,并必须记明委托事项和权限。但由于离婚案件的特殊性,即夫妻感情是否确已破裂、是否离婚以及财产的分割处理等问题,
1,823 2022.05.11 -
01:05
交通事故委托律师处理可以吗交通事故可以委托律师处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以下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具体如下: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3,82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