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薪金”该如何发最节税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针对“工资薪金”进行税务筹划,可以参考以下几种:一是可以合理分配“工资薪金”和“年终奖”比例。的计税原理是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计税,如果月度“工资薪金”或“年终奖”一方畸高,都会导致适用较高的税率(比如年终奖超过80000元,则税率可能高达45%),因此尽量将年终奖分配到具体的月份中来发。实务中,“工资薪金”和“年终奖”在1:1的情况,可以实现整体税负的最小化。二是避开临界点。“工资薪金”适用税率分为7档,当处于税率变化的“临界点”时,增加1元,可能就会适用到更高的税率,就会带来额外较多的个人所得税。因此,单位发放工资时,应充分关注这些临界点,可以通过下月延迟支付等方式,降低适用的税率。其他的还有诸如利用“免税”优惠政策、变“工资薪金”为“股息红利”、积极争取地方税收返还等方法。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这样发放“工资薪金”最节税:依法利用“免税”优惠政策;变“工资薪金”为“股息红利”;合理分配“工资薪金”和“年终奖”比例;避开临界点;积极争取地方税收返还;其他。居民个人或者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法律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工资薪金”最节税税务筹划:利用“免税”优惠政策;变“工资薪金”为“股息红利”;合理分配“工资薪金”和“年终奖”比例;避开临界点;积极争取地方税收返还;其他。居民个人或者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照法律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
农民工节假日工资该如何发放
工资由用工主体与劳动者协商确定如何发放,但是五一属于节假日,双方约定的发放日期如遇到节假日或者休息日时,用工单位应当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内支付。即如果双方约定5月1日支付,用工单位应当在5月1日之前最近的工作日内支付应付工资。
2020.02.12 355 -
年薪制如何发工资
实行年薪制的,企业应当每月预付工资,年终结算,绝对不可以在年度结束后才支付。用人单位未依法支付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2020.11.17 1,817 -
年薪制如何发工资?
年薪制发工资的方式是,工资的支付周期不应超过一个月,年薪制也不例外。实行年薪制的,企业应当每月预付工资,年终结算。因此,虽然年薪是在年终结算的,但仍需按月预付,绝对不可以在年度结束后才支付。年薪一般分为基本年薪和绩效年薪以及保证金,基本年薪
2020.04.19 523
-
工资薪金如何发好最节税
工资薪金最低税收筹划:利用免税优惠政策;将工资薪金改为股息红利;合理分配工资薪金和年终奖金的比例;避开临界点;积极争取地方税收返还;其他。居民个人或非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2022-01-06 15,340 -
“工资薪金”应该怎么样发最节税
针对“工资薪金”进行税务筹划,可以参考以下几种:一是可以合理分配“工资薪金”和“年终奖”比例。的计税原理是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计税,如果月度“工资薪金”或“年终奖”一方畸高,都会导致适用较高的税率(比如年
2022-08-28 15,340 -
在上海的工资薪金怎么发节税最准确?
对于工资薪金的税务筹划,可以参考以下几种:一是可以合理分配工资薪金和年终奖的比例。个人所得税的计税原则是实行超额累进税率计税。如果月度工资薪金或年终奖异常高,会导致适用较高的税率(比如年终奖超过8万元
2021-11-11 15,340 -
工资薪金所得税该如何算
一、先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总工资-三险一金-免征额三险一金: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 二、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X税率-速扣数。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确定相应的税率和速扣数以总工
2022-08-15 15,340
-
00:53
税前扣税不发薪税前扣税不发薪的情况如下: 1、应发放工资仅够充抵税费,不再发放薪金; 2、以前已发放的薪金没有扣税,加在本次发放薪金总数里面一并扣税,实际发放薪金中并不包括这笔钱。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居民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应当依法缴纳个人所得
4,100 2022.05.11 -
01:30
年薪制是怎么发工资年薪制针对的是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比如说经理或者CEO。年薪制,是指企业以一年度为单位,根据公司当年的生产经营业绩,确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薪酬的一种工资结算方式。年薪制工资的计算一般是以年为周期,与公司对高管的业绩考核相关。但是需要注意
2,447 2021.04.25 -
00:52
员工工伤期间工资如何发放工伤治疗期间的工资,一般会让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发放,并且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伤治疗期间工资的支付周期通常是按月支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工伤导致的停工留薪待遇期间,一般不超过12个月。即使有特殊情况允许延长,最多也只能再延长12个月。
3,36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