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最新法规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中国对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的立案标准有: (一)依法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拒绝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 (二)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超过50万元的。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八条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隐匿、故意销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二)依法应当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而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 (三)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既遂判刑最新规定: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故意销毁会计凭证是指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行为。
构成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既遂的,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故意销毁会计凭证是指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行为。
-
中国新刑法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几年?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故意销毁或藏匿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
2020.07.07 101 -
中国新刑法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判几年
中国新《刑法》对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的判刑规定是: 1、自然人犯此罪,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
2020.09.25 101 -
中国会计中如何认定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
中国对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规定了以下立案标准: (一)依法应当向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有关主管部门等提供而隐匿、故意销毁或者拒不交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 (二)隐匿、故意销毁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涉及金额在五十万元以
2020.09.28 140
-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
故意销毁依法保存的会计证明书、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书,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留,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单位犯了定金罪,对单位判了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按照
2021-10-22 15,340 -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有规定吗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既遂的,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对行为人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规定,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
2022-06-07 15,340 -
中国对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怎么判
中国对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的判刑标准: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刑法》第一百六十二
2022-06-07 15,340 -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中最多可判几年
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的量刑标准: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故意销毁会计凭证罪是指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一规
2022-07-12 15,340
-
01:09
故意损毁文物罪最新立案标准
行为人在实施了某种违法犯罪行为之后,是否应被立案追究其刑事责任,要看是否符合立案标准。涉嫌触犯故意损毁文物罪的行为人,属于举动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以下行为,就符合立案标准,侦查机关应该对其立案侦查:行为人在有主观故意的前提下,实施损毁文物的
1,476 2022.04.17 -
02:09
离婚法2020最新规定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离婚的途径有两种:协议离婚和起诉离婚。其中,协议离婚适用于夫妻双方均自愿离婚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夫妻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夫妻共同债务的分担和子女的抚养权归属等问题的解决,并订立离婚协议书。订立好之后,夫
1,231 2021.01.13 -
01:19
挪用资金罪最新规定
我国《刑法》中规定了挪用资金罪的量刑幅度,并且在相关司法解释中对本罪的细节作出规定,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如果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擅自挪用本单位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挪用数额达到十万元以上、超过三个
1,99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