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提出离婚后果什么样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婚的提出是否主动一般不影响诉讼结果。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诉讼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三)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 (五)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准离婚后,双方又分居满一年,一方再次提起离婚诉讼的,应当准予离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离婚提出的我国公民的自由行使权利的表现,男方或女方提出离婚都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法律效果都是相同的。如果导致离婚的事由不是由于自己的过错所导致,一般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也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女方提出离婚,可以协议离婚,也可以诉讼离婚,法院首先会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法院组织审理。诉讼离婚中法院判决准予离婚的条件是能证明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情形。
-
女方提出离婚有什么后果?
在婚姻关系中,打算结束婚姻的大部分都是男方,我国的女性大都比较传统,不到万不得已都不会主动提出离婚。但随着时代进步,人们观念的改变,也有很多女性主动提出了离婚。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无法再继续共同生活下去。夫妻任何一方都有权提
2021.04.01 136 -
-
女方提出离婚的后果是什么
女方提出离婚的,经当事人协商一致的,可以依法办理离婚手续,解除夫妻关系,当事人将不再是夫妻,不需要尽夫妻相关的义务。另外,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
2021.01.24 137
-
女方提出离婚后果是什么
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可依法委托本律师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解除婚姻关系、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解决小孩抚养问题和抚养费用等。子女的抚养监护问题和谁先提出离婚没有关系,主要是根据有利于女儿的成长为原则判断双
2022-05-07 15,340 -
女方提出离婚后果
离婚有两种途径。离婚协议建议委托律师代书,写好协议后带上协议书三份,双方身份证户口本和结婚证,去一方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登记,领取离婚证即可;第二种是向法院起诉离婚,起诉离婚可以一并解决孩子抚养
2022-03-16 15,340 -
女方出轨男方提出离婚后果怎样
1、离婚属于夫妻双方的权利与自由,可以协议离婚,也可以诉讼离婚。 诉讼离婚,一方不同意离婚或签了离婚协议后反悔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诉讼离婚。一般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或者在被告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所在地
2022-04-26 15,340 -
女方提出离婚后会有什么后果
可以向法院起诉离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
2022-08-28 15,340
-
01:07
女方提出离婚怎么判法院是否会判离,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当事人双方符合法定离婚情形的,法院会判决离婚,反之如果不符合的,就不会判离婚。我国婚姻法规定,确定夫妻感情破裂且调解失败时,满足以下情形之一的,法院会支持当事人的离婚请求:重婚或者有配偶还跟他人同居的、实施
1,542 2022.04.17 -
01:14
女方提出离婚都要负什么责任女方提出离婚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1、任何公民都有提出离婚的自由,并且不会因此而承担什么责任,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我国的婚姻自由制度既包括结婚自由也包括离婚自由,所以夫妻中的任何一方都是有权提出离婚的; 2、诉讼离婚中,夫妻一方要求离婚
1,690 2022.12.11 -
01:16
女方提出离婚男方不同意怎样处理女方提出离婚男方不同意的,女方可以起诉离婚。女方要离婚,在男方不同意的情况下,女方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在审理离婚案件时,一般先调解,女方可主张男方重婚或者与他人同居、男方有家暴行为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等,并提供证据证明
2,04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