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用途真实的情况下可以免除其担保责任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对借款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之行为,借款人单方改变借款用途; 出借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贷双方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之情形,保证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借款人未经保证人同意,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的,如果出借人已在保证合同中明确承诺监督借款人专款专用,且未尽监督义务而造成借款被挪作他用的,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八条,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为连带责任保证。 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情形时,债权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请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对借款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之行为,借款人单方改变借款用途; 出借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贷双方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之情形,保证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借款人未经保证人同意,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的,如果出借人已在保证合同中明确承诺监督借款人专款专用,且未尽监督义务而造成借款被挪作他用的,保证人可以免除保证责任。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但是如果签订担保合同时是借款人和出借人欺骗担保人使其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思签订了担保合同,则担保人可以申请撤销。
-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吗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对借款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之行为,借款人单方改变借款用途; 出借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贷双方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之情形,保证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借款人未经保证人同意,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的
2021.03.17 180 -
贷款的用途不真实担保人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吗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对借款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之行为,借款人单方改变借款用途; 出借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贷双方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之情形,保证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借款人未经保证人同意,擅自改变借款用途的
2021.02.07 101 -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能免除担保责任吗?
贷款用途不真实的担保人不能免除担保责任。如何使用贷款是借款人独立使用资金的行为,借款人单方面改变贷款用途,贷款人不参与协商,不属于借款人擅自协商变更主合同的情形,担保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借款人未经担保人同意擅自改变贷款用途的,贷款人
2022.04.14 835
-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吗?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对借款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之行为,借款人单方改变借款用途; 出借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贷双方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之情形,保证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2022-11-15 15,340 -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吗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对借款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之行为,借款人单方改变借款用途; 出借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贷双方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之情形,保证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2022-11-14 15,340 -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免除担保责任吗?
贷款用途不真实担保人不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对借款如何使用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之行为,借款人单方改变借款用途; 出借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贷双方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之情形,保证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保证责任。
2023-08-02 15,340 -
如果贷款的用途不真实, 担保人可以免除担保责任吗
贷款用途不真实的担保人不能免除担保责任,如何使用贷款是借款人自主利用资金的行为,借款人单方面改变贷款用途 贷款人未参与协商,不属于借款人和贷款人私自协商变更主合同的情形,担保人仍应对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
2021-10-31 15,340
-
01:05
什么情况下可以保释
在中国保释主要是指取保候审,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可知,符合下列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保释: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分子。还有,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分子。或
880 2022.04.25 -
00:57
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保释
保释在我国是指取保候审。行为人满足以下情形,可以进行取保候审:第一,行为人属于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分子。第二,属于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分子。第三,属于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
1,870 2022.04.15 -
01:09
隐瞒事实真相应承担什么责任
隐瞒事实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需要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如果为了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从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达到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那么会构成诈骗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会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4,429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