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律师肇事逃逸伤者怎样索赔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肇事逃逸,这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但这跟民事赔偿之间没有关系,即按事故责任认定的责任比例进行赔偿,因肇事逃逸而无法查清的,应当承担全部的责任。至于赔偿的项目、计算基数、计算方式,最高法关于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中有明确的规定,参照执行即可。 法条链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 受害人遭受人身损害,因就医治疗支出的各项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必要的营养费,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劳动能力导致的收入损失,包括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因康复护理、继续治疗实际发生的必要的康复费、护理费、后续治疗费,赔偿义务人也应当予以赔偿。 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肇事逃逸,可以向法院起诉索要赔偿。肇事者逃逸涉嫌交通肇事罪,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索要的赔偿属于民事赔偿,包括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误工费等等,若是导致死亡可以索要安葬费等。
-
肇事逃逸怎么找肇事者
肇事逃逸可以通过报警,并寻找目击证人、车辆牌号、视频监控等方式找到肇事者。交警通过现场的痕迹物证和现场勘查,通过DNA比对等形式,经过综合的分析判断,能够逐步筛选出逃逸人。如果能找到车辆牌号,基本上就可以找到肇事者。
2020.08.06 393 -
交通事故工伤肇事者逃逸赔偿
交通事故工伤肇事者逃逸赔偿包括: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交通食宿费、护理费、辅助器具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
2020.12.29 142 -
酒驾肇事逃逸该怎么索赔
1、保持冷静,记录肇事车辆信息。发生事故后,受害人应保持冷静并立即采取自救措施,确认交通肇事者及肇事车辆,并记录肇事车辆号牌、车型、颜色等,防止肇事车辆逃逸。为了防止出现套牌事件,最好让当事人能够留在事发现场。 2、不得擅自扣留造成事故的车
2020.02.28 177
-
各位律师:肇事者在肇事后逃逸被目击者追回算不算肇事逃逸?
1、显然属于逃逸,这个没有疑问。逃逸法律规定是指发生事故驾车逃离现场或弃车逃离现场的行为。你说的情况严格些说属于逃逸未遂。但是行为人主观上有逃逸的动机这点没有问题。建议委托律师协助你办理案件。 2、就
2022-07-14 15,340 -
肇事逃逸怎样索赔
交通事故发生后,当事人逃逸的,由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有证据证明对方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机动车交通事故造成损害,属于机动车一方责任的,承保机动车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应当在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予以
2021-11-07 15,340 -
肇事逃逸者被索赔怎么办?
对方全责,肇事逃逸后被抓到,准备私了,理赔程序大致如下: 对方由于肇事逃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后,第三者责任险由于通常保险公司规定肇事逃逸不予理赔,因此就超过部分,应该向肇事者追讨,要求给予全部赔偿。
2022-06-17 15,340 -
肇事逃逸者被索赔怎么办
对方全责,肇事逃逸后被抓到,准备私了,理赔程序大致如下: 对方由于肇事逃逸,在交强险范围内赔偿后,第三者责任险由于通常保险公司规定肇事逃逸不予理赔,因此就超过部分,应该向肇事者追讨,要求给予全部赔偿。
2022-07-11 15,340
-
01:18
交通肇事逃逸怎样认定
出现以下几种情形可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行为人明知发生事故,仍驾车或弃车逃离现场的; 2、事故当事人认为其对事故无责任,驾车离开现场的; 3、当事人出现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仍拒绝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的; 4、事故当事人将受害人
2,702 2022.04.17 -
00:58
无证肇事逃逸会怎样处罚
无证肇事逃逸的,涉嫌交通肇事罪,处罚如下: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犯罪嫌疑人会被人民法院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犯罪嫌疑人
1,772 2022.05.11 -
01:35
肇事逃逸怎么处罚
交通肇事逃逸分成构成犯罪和未构成犯罪两种情况,两种情况的处罚完全不同: 1、违章肇事的交通肇事者,事故如果只导致被害人轻微伤,或只造成动物、牲畜死亡,也没有造成大额的公私财产损失。此时,肇事者虽然逃逸,但如果并未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则并不构成
20,95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