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货延迟违约金可以税前扣除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依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十条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支出不得扣除: (一)向投资者支付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款项; (二)企业所得税税款; (三)税收滞纳金; (四)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 (五)本法第九条规定以外的捐赠支出; (六)赞助支出; (七)未经核定的准备金支出;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63号文件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填报说明:《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填报说明第19行罚金、罚款和被没收财物的损失:第1列“账载金额”填报纳税人会计核算计入当期损益的罚金、罚款和被罚没财物的损失,不包括纳税人按照经济合同规定支付的违约金(包括银行罚息)、罚款和诉讼费。 根据上述文件企业遇到罚金、罚款应对发生的业务进行详细判断,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行政性罚款,其大多依据的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具有较强的法定性和强制性,如工商登记部门、税务部门、公安部门对企业的罚款。此类罚款是不可扣的,需要在企业所得税税前调增。 另一类是经营性罚款,主要是根据经济合同或行业惯例,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违约行为进行惩罚,比如违约金、银行罚息、诉讼费等。此类罚款是可以扣除的,无需在企业所得税前调增。 即此合同违约金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违约金是可以税前扣除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等范围内,可以在税前扣除。而违约金也算损失的一种,故可以在税前扣除。
合同违约金是可以税前扣除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等范围内,可以在税前扣除。而违约金也算损失的一种,故可以在税前扣除。
-
违约金可以税前扣除吗?
违约金可以税前扣除。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时,应当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属于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020.10.06 210 -
违约金可以在税前扣除吗
合同违约金是可以税前扣除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企业在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等范围内,可以在税前扣除。而违约金也算损失的一种,故可以在税前扣除。
2021.04.07 244 -
违约金可不可以税前扣除
违约金可以税前扣除。违约金是合同双方约定的补偿性赔偿,支付数额是根据违约情况确定的。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2020.12.19 210
-
有延迟发货违约金的,XX延迟发货违约金是如何的。
京东的延迟发货及相关处罚: 3.延迟发货:是指卖家未在约定时间内给买家发送商品,损害买家权益的行为(标错类事件涉及的商品除外)。有如下情形之一的,视为卖家延迟发货(非货到付款订单以系统记录的买家付款成
2022-07-25 15,340 -
违约金可以税前扣除吗
合同违约金基于合同未按约定实现或者未实现,是合同双方约定的惩罚性赔偿或补偿性赔偿。违约金属于生产经营相关支出,可以税前扣除同时,对于未按约定履行,包括延期以及由于履行质量产生的折让等,主张违约金一方会
2022-05-29 15,340 -
违约金可以税前扣除吗?
合同违约金基于合同未按约定实现或者未实现,是合同双方约定的惩罚性赔偿或补偿性赔偿。违约金属于生产经营相关支出,可以税前扣除同时,对于未按约定履行,包括延期以及由于履行质量产生的折让等,主张违约金一方会
2022-07-01 15,340 -
违约金可以税前扣除吗?
违约金属于生产经营相关支出,可以税前扣除,同时,对于未按约定履行,包括延期以及由于履行质量产生的折让等,主张违约金一方会产生流转税的应税事项(供货方劳务提供方主张,按价外费用增加纳税;购货方劳务接受方
2022-05-29 15,340
-
01:17
合同违约金可以扣除吗
合同违约金可以扣除吗合同违约金可不可以扣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 1、可扣除。若对方对于是否违约等没有意见的,可直接扣除违约金。在双方对于违约行为的构成、违约责任等约定较清楚时,可扣除对方应承担的违约金; 2、谨慎扣除。双方对于违约行为
3,892 2022.04.15 -
01:07
罚款可以税前扣除吗
罚款不可以税前扣除。刑事法庭对单位作出的罚金判决,是不允许税前抵扣的,此外还包括各行政单位,对于企业作出的行政罚款,也不能在税前先进行扣除。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对不缴纳罚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在任何时候发现其有可以执行的财产,应当随时追缴
3,661 2022.05.11 -
00:52
开发商延迟交房的违约金怎么算
遇到开发商延期交房,那么首先可以看一下购房合同上面是否对于延期交房的违约金以及违约金的计算标准进行约定,如果有约定的话,那么双方就可以按照约定来执行,如果说没有约定或者是双方的约定明显不合理,含糊不清的,那么购房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开发商
1,792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