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否可以向员工收取保证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公司向员工收取保证金不合理更不合法。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单位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如果单位违法向劳动者收取了保证金的,劳动行政部门会责令单位退还给劳动者,并且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如果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扣押劳动者居民身份证等证件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退还劳动者本人,并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 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档案或者其他物品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是不可以向员工收取保证金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也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的。否则属于违法行为。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企业是不能向员工收取押金的。一些劳动者为了能够在单位中继续工作,往往会无奈接受单位交押金的要求。如果您有遇到被单位要求交纳押金的情况时,您是可以拒绝的。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而与单位发生了劳动争议,您都可以选择劳动仲裁的方式来维权。
-
企业收取员工押金是否合理?
企业收取员工押金不合理,用人单位是不应收取任何费用的,若有的用人单位要求交押金,这是不合理的。 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明确指出: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定金、
2020.09.19 166 -
企业收取员工押金是否合理
企业收取员工押金的行为是违法的。《劳动合同法》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关于贯彻执行〈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4条也指出:“用人单
2020.12.18 164 -
公司向员工收取保证金是否合理合法
公司向员工收取保证金不合理更不合法。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单位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如果单位违法向劳动者收取了保证金的,劳动行政部门会责令单位退还给劳动者,并且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款;如果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
2020.07.02 220
-
公司是否可以向员工收取保证金
公司向员工收取保证金不合理更不合法。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单位以任何形式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如果单位违法向劳动者收取了保证金的,劳动行政部门会责令单位退还给劳动者,并且以每人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标准处以罚
2022-05-16 15,340 -
企业能否向员工收取押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解释二,已经明确提出任何单位不能以任何理由收取押金,其实早在1994年3月4号劳动部、公安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劳动管理,切实保障职工合法
2022-01-25 15,340 -
企业向员工收取保证金违法吗
根据你所陈述的基本事实,结合国家法律及法规,本律师答复如下:《劳动合同法》规定,企业不能向劳动者收取任何押金、保证金等,因而冠忠公司向员工收取保证金的行为违法。你们可以向区劳动局投诉,要求劳动局责令
2022-03-13 15,340 -
向企业收取残保金是否违法
1、向企业收取残保金是合法的,但应按地方规定的标准收取。 2、残保金,全称是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该基金是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机关、
2022-06-25 15,340
-
01:12
企业辞退员工是否有补偿
企业辞退员工不一定有补偿,需要分情况来讨论。如果员工存在过错性的行为,例如出现了严重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行为,这时候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地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而且也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赔偿。如
1,018 2022.06.22 -
00:56
交保证金可以取保候审吗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交纳保证金可以取保候审,但其还应当具有以下情形之一:1、因身体患有严重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孩子的妇女,对其取保候审不会对社会产生危险的;2、判处的刑罚可能是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3、判处的刑罚
2,153 2022.04.15 -
01:04
企业工资拖欠多久员工可以起诉
我国法律对于企业拖欠员工工资多久才能起诉,并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换句话说,只要企业没有在约定时间内支付劳动报酬时,员工便可以起诉。需要注意的是,员工除了起诉来维护自身权益外,还可以先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如果调解不成的,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
1,94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