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单亲妈妈抚养费给付比例如何决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抚养费是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2、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3、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4、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五条 离婚后,子女由一方直接抚养的,另一方应当负担部分或者全部抚养费。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前款规定的协议或者判决,不妨碍子女在必要时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过协议或者判决原定数额的合理要求。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单亲妈妈合法送养孩子的流程:收养人先和作为送养人的单亲妈妈协商,达成一致送养、收养意见,然后双方签订收养协议,带齐收养登记的相关材料,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收养并依法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收养手续完成登记,收养人和被收养方的收养关系也即宣告成立。
1、抚养费是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2、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3、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4、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
离婚妈妈需要付抚养费吗
离婚后,妈妈是否需要付抚养费,应当按照具体情况处理。离婚时,约定孩子由母亲直接抚养的,离婚后,妈妈无需向另一方支付抚养费;约定孩子由父亲直接抚养费,并且未约定由父亲承担全部抚养费的,妈妈应当按时向孩子支付抚养费。总的来说,离婚后,妈妈是否需
2022.04.13 1,003 -
未婚单亲妈妈如何才能取得抚养权
可以通过协议,也可以通过诉讼。法律规定,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
2020.10.19 192 -
月入19000抚养费给付比例如何决定?
1、抚养费是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2、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3、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4、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
2021.05.14 73
-
单亲妈妈抚养费给付比例给多少
1、抚养费是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2、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3、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3-10-22 15,340 -
单亲妈妈抚养费按多少比例给
1、抚养费是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2、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3、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3-08-26 15,340 -
离婚单亲妈妈抚养费的比例怎么算的
1、抚养费是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2、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3、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3-08-16 15,340 -
离婚单亲妈妈抚养费按照工资的多少比例给
1、抚养费是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 2、抚养费的数额,可以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3、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
2023-07-30 15,340
-
01:13
单亲妈妈如何给孩子上户口
未婚的单亲妈妈也可以为孩子上户口,只需要在进行户籍登记时,向登记机关提供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或者与孩子的亲子鉴定证明就可以了。如果是离异的单亲妈妈,想要将孩子从前夫的户口处,迁移至自己的户口名下的,就需要向登记机关提供离婚证以及双方与孩子的
5,258 2022.05.11 -
01:04
离异单亲妈妈如何办出生证
离异单亲妈妈办出生证的流程如下:1、持接生医院出具的《出生医学记录》在挂号处交费;2、办理《出生医学证明》;3、自填单一般有以下内容:父母姓名,身份证号,民族,婴儿姓名,婴儿申报户口地址,母亲居住地址,床位号等。如果刚住院时还没想好婴儿的名
5,258 2022.04.17 -
00:44
离婚孩子抚养权会判给妈妈吗
离婚孩子抚养权有可能判给妈妈,尤其是子女年龄在两周岁以下的,子女抚养权大概率都会判给母亲抚养。除非母亲有特殊情况,例如患有严重疾病,无法抚养的。法院确定抚养权的归属要从有利于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结合子女的年龄,抚养条件,抚
630 2022.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