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时夫妻双方可以协议约定子女抚养权归另一方的,但有哪些情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夫妻双方离婚孩子抚养权归谁有如下情形:孩子在哺乳期,监护权属于母亲,但母亲有以下情况:患有长期无法治愈传染病或严重疾病,儿童不应与其共同生活;有抚养条件不履行抚养义务,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其他原因,孩子不能和母亲住在一起。孩子过了哺乳期,双方协商,协商不成,法院根据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判决孩子的抚养权。
这一般要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来决定。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母方有下列情形: 1.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如癌症),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2.母方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指对子女有遗弃、虐待行为),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等等。 二、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会优先考虑条件较好的一方抚养孩子。 三、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主要考虑:经济状况、个人素质、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责任感、以及与子女的感情亲密程度等。 四、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生活发生争议的,应考虑子女本人的意见。 五、父母双方可协议轮流抚养子女,这个会根据双方自愿达成的抚养协议,或者在法院的参与下达成抚养协议。
-
双方离婚哪些情形抚养权归男方
双方离婚以下情形抚养权归男方: 1、母亲患有长期无法治愈的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如艾滋病、淋病、梅毒等传染病或严重精神疾病; 2、母亲有抚养条件,不履行抚养义务,父亲要求子女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3、由于其他原因,如母亲的经济能力和生活环境明
2022.04.15 222 -
离婚孩子抚养权归女方的情形有哪些
离婚小孩抚养权归女方的情形如下: 1、女方已做绝育手术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 2、子女随女方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 3、女方无其他子女,而男方方有其他子女; 4、子女在两周岁以下的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
2021.02.18 187 -
抚养权归女方的情形有哪一些
抚养权归女方的情形如下: 1、两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2、孩子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3、在工作稳定、收入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如果男方对夫妻关系破裂有过错,比如有证据证明有婚外情等。,孩子更有可能被判处女方; 4、男方有不良习惯
2022.04.17 204
-
夫妻双方协议离婚,子女抚养权是否归另一方
原则上只要双方自愿协商一致,协议内容合法就是有效的;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
2022-02-16 15,340 -
婚内财产协议约定子女抚养费的归属,离婚时夫妻双方可以协议管辖吗
婚内财产协议如有违反法律上禁止性规定或妨害善意第三人权利的约定,其效力是受到限制的。 1、子女的抚养义务免除 抚育子女是父母的一项天职,不得因任何事由予以免除。笔者在实务中遇到不少要求代为拟订婚内财产
2022-03-15 15,340 -
父母双方离婚子女抚养权归男方有哪些情形
法院将孩子判归男方抚养的情况 第一,女方有恶性传染疾病,或有其他重大疾病,影响孩子成长的。 第二,女方长期在外不回家,不尽抚养义务的。 第三,男方已做绝育手术,或丧失生育能力的。 第四,男方年纪偏大,
2022-04-09 15,340 -
夫妻双方可以协议约定孩子抚养权吗
根据相关规定,无论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后,要求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只要离婚的双方当事人达成了变更子女抚养关系的协议,而且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及对子女成长不利的问题,应予准许。 离婚后,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
2021-04-07 15,340
-
00:59
离婚孩子抚养权可以归双方吗
离婚之后孩子的抚养权是可以归双方共有的。只要孩子跟着双方是更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利益的,那么双方都可以轮流抚养子女。在实践中符合以下情况可以争取双方轮流抚养孩子。 第一、男女双方的经济能力比较接近,如果双方的抚养能力差距比较大,那么大概率孩子是
717 2022.04.15 -
00:49
协议离婚孩子抚养权可双方拥有吗
离婚协议是夫妻双方在离婚的时候,对于子女的抚养权,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双方签订的离婚协议可以约定孩子的抚养权归一方所有或者是归双方共同所有,孩子可以跟随双方共同生活。双方能够协商一致的,那么双方可以通过离婚协议来确定子女的抚养权
916 2022.04.17 -
01:00
离婚孩子抚养权可以归双方拥有吗
无论双方是协议离婚还是诉讼离婚,双方都可以尽量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归双方共同所有。双方如果是协议离婚的,那么双方就应当在离婚协议之中明确双方共同抚养孩子。如果双方是诉讼离婚的,那么需要双方在诉讼过程之中向法院提出想要共同抚养孩子的意愿,同时还应
862 2022.04.17